首页 > 社会 >

遵义老太太自掏腰包在加拿大登报为张荫麟教授寻后人

  

 

  李老太指着寻亲启事念给记者听

  李永颐老太太拿着女儿买给她的智能手机,用得还不熟悉显得有些焦急:“那天我都按出来的,不晓得今天为啷个按不出来了,照片就在微信里。”记者接过手机,调出微信后看到了照片,照片拍摄的是一张加拿大《明报》,上面刊登着一则为浙大教授张荫麟寻亲的启事。“对头,就是这个,女儿前段时间通过微信发给我的。”老太太的情绪一下激动起来。1942年10月,中国史学奇才、浙大教授张荫麟先生因病逝于遵义,李永颐老太太和另一位老人杨敏志耗时7年,于2017年找到其墓碑。如今,为给张荫麟教授寻找后人,老太太自掏腰包在加拿大《明报》上刊登了寻亲启事。

   为证身份立誓给教授寻亲

  2017年1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那天天寒地冻,在官井路凤凰国际小区后旗杆山石木头沟,两位老人的心如火炉一般。“7年了,您终于可以安息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捧着陶罐,蹲在一个被挖开的土坑前,嘴里说着这些话,而一旁的老头正偷偷地擦眼泪。70多年前,此处是安葬逝世在遵义的浙大师生的墓园,随着城市发生巨变,这里早已面目全非,除了鳞次栉比的楼房外,还有周边农户的菜园。1942年10月,中国史学奇才、浙大教授张荫麟先生因病逝于遵义,安葬在老城南门外旗杆山。为找到张教授的墓,遵义两位老人7年间断断续续上旗杆山40多次,他们相互搀扶,寻访附近百姓,终于找到了疑似张教授的墓。这对老姐弟正是遵义文化老人李永颐和杨敏志,李老太今年已88岁高龄,杨大爷也年近80岁。7年前,找到张荫麟教授的墓碑和疑似遗骸后,两位老人的“工作”并未停止。“我已经这把岁数了,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张教授的后人,告慰他的在天之灵。”3年前,经文化部门考证,基本可以认定李老太和杨大爷找到的遗骸,就是张荫麟教授,但为了有说服力和依据,需要找到张荫麟教授的后人进行DNA鉴定,这样才能让他真正入土为安。随后,李老太将疑似张教授的遗骸托友人寄存在殡仪馆,她再次立誓,要找到张教授的后人。

  多方帮助获知教授后人线索

  对于两位老人的义举,浙大贵州校友会、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湄潭县气象局、湄潭县文化遗产研究会和广大群众,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在找到张荫麟教授墓碑后,湄潭县气象历史文化采访组人员,还多次前往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有关张荫麟教授的资料,获悉他留有子嗣。前不久,从浙大贵州校友会、浙大东莞校友会和西迁二代陆沿興先生处传来消息,他们在张荫麟教授的家乡广东东莞了解到,其儿子张匡先生定居加拿大,女儿张华女士定居美国。张教授去世时,儿子7岁、女儿5岁。照此推算,若两人还在世,现在已是80多岁的老人。“起初以为在国内,现在寻亲范围扩大到了美国、加拿大,我女儿也定居在加拿大,也许这就是天意!”李老太说。

  女儿助母加拿大登报寻人

  李老太定居加拿大的女儿,上个月回遵探望母亲,得知母亲心意后有些为难,且不说要花多少钱才能在加拿大《明报》上登寻亲启事,茫茫人海,通过寻亲启事能找到张教授的后人吗?“《明报》是一张华人报,虽然影响力很大,但张教授的后人是否还健在?家人是否能看到寻亲启事?这些都是问题。我最担心的是,我妈寄予了厚望,万一竹篮打水一场空……”李老太的女儿说,她最了解母亲,一生为遵义文化鞠躬尽瘁,现在还在著书、收集遵义文化史料,加上与浙大有着深厚的感情,真不希望母亲失望。要说李老太家可真不一般,遵义府南门城墙内石家堡,曾是遵义李姓教育世家之寓所,李老太年幼时就居住在那儿,遵义老三中校长李莜荃是她的祖父。浙大西迁来遵时,张荫麟、梅光迪、费贡、沈思岩、李熙谋等教授,就住在石家堡。当年不到10岁的李永颐,也因此领略过浙大教授们的风采。张荫麟曾住在石家堡2号,每次碰到,李莜荃都会拉着孙女李永颐和张教授打招呼,“荫麟伯伯”叫过一声后,张教授每次都会亲切地摸摸这个女孩的头,他与这个丫头的“缘分”因此种下。对于女儿提出的担心,李老太发了大脾气,“舍不得钱是不是?我自己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你就帮我想办法登,登了还要拿给我看……”虽然有些委屈,但李老太的女儿为了达成母亲的心愿,回到加拿大后托人很快将张荫麟教授的寻亲启事刊登在《明报》上。今年4月14日,题为《寻找张荫麟后裔》的寻亲启事刊登在《明报》A12版,内容为张荫麟教授的生平事迹及李永颐老人为其寻墓、寻亲的故事。

  暮年心愿是告慰浙大魂

  据了解,寻亲启事会不间断刊登在《明报》上,目前已花费1万多元。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李老太就是“瞎折腾”,这1万多元很可能打了水漂,但李老太说,这是她暮年最大的心愿,为张荫麟教授找到后人,为那块墓碑下的遗骸做DNA鉴定,这样才能告慰英灵。尽管前路漫漫,能否寻找到张教授的后人还是个未知数,但我们都希望,老人的愿望不会落空。在记者看来,斯人已去,浙大西迁办学早已成为历史,但求是精神永存。老人们寻找浙大教授墓和为其寻亲,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和力量,以此告慰那些埋骨他乡的西迁办学浙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