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来浙大上文学课了!这堂大师级文学课堂的消息瞬间在杭城传开。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在网上开放报名渠道后,500张票,4分钟不到就被秒光。

  《长恨歌》《遍地枭雄》《米尼》《启蒙时代》《天香》《匿名》……40多年的写作生涯,几乎本本都是经典。拥有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头衔,王安忆在当代文学界有着不一般的地位。同时,她还是不少经典影视剧的编剧,比如《长恨歌》《风月》等。上个月初,许鞍华导演的电影《第一炉香》宣布正式杀青,影片根据张爱玲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编剧正是王安忆。

  昨天(9月9日)晚上,“小说的构成:王安忆的浙大文学课”启动第一讲。近千名学生在门口排起长龙,只求能见到自己的文学偶像,哪怕蹲着听也好。

上海作家王安忆

  祖上都是杭州人

  很多人对王安忆的印象,都停留在《长恨歌》里那条悠长的上海滩老弄堂。作为海派作家的代表,我们早已习惯称她为“上海作家”。这次来杭州开讲文学课,王安忆却说,“我的祖上都是杭州人,我和杭州、浙江有着最深厚的关系”。

  王安忆出生在一个写作世家,母亲茹志鹃当年因创作小说《百合花》风靡全国。在《百合花》里,正是以故乡杭州天目山为背景,主角写的是一位在天目山上拖毛竹的小伙子。

  “我母亲是杭州人,虽然她出生在上海,但履历上填的籍贯永远是杭州。”王安忆说,“在我母亲心里面,她始终觉得自己是杭州人。我曾经到杭州来寻根,寻找我母亲的祖屋。我的外祖父是绍兴柯桥人,从绍兴来杭州创业。曾祖父非常勤劳,来到杭州做起了丝茧买卖,创办了‘茹生记’,积攒下一份不小的家业。但是到了我外祖父手上,很快全部被败光了。我母亲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就这样,还没出生便着落魄的家族到上海定居谋生。”

  王安忆母亲在杭州的老家,还真的被她找到了。在当时的普安街旧宅,那间老式民国宅院还在,只是百年来几易其主,住进了25户人家。

  一个多月讲八堂课

  对社会所有人士开放

  “大概是这份和杭州的渊源,让我接到浙大的开课邀请时,毫不犹豫就答应了。”王安忆说。这是浙大开启“驻校作家”计划以来的第二位入驻作家。去年入驻的是麦家的文学课。

  浙江大学“驻校作家”计划是由浙江大学沈善洪基金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浙商创投公司提供资助的一项活动。

  为什么浙大会推出“驻校作家”计划呢?“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作家,都曾到大学上文学课,比如鲁迅、沈从文、老舍、梁实秋、钱钟书、吴组湘等等。浙大的历史上,在学生中出现过郁达夫、夏衍这样的作家,在中文系教授中也有孙席珍、吕漠野这样的作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楼含松介绍,“大学与作家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要推出的‘驻校作家’计划,就是要加强和加深这种联系。请作家进驻校园,用他们对生活和心灵深邃的洞察力、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经验,活跃校园文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繁荣人文学术。”

  据浙大人文学院透露,最近一个多月,你都可以在浙大校园里听到王安忆亲自上的文学课。而且,授课对象不仅仅是浙大学生,对社会所有人士开放。如果你有兴趣,请收好下面这份王安忆的“文学课表”。

  记者 潘卓盈 摄影 陈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