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2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对本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进行公示。其中,江苏作家叶兆言凭长篇小说《刻骨铭心》入选,另有两位从江苏走出的作家徐则臣、葛亮分别凭《北上》《北鸢》入选。

  南京著名作家叶兆言凭借长篇小说《刻骨铭心》入选本届茅奖提名作品。《刻骨铭心》是一部群像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京为背景,展现了在军阀混战、日军侵华的历史时刻,各路人物在这里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人生。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刻骨铭心》是中国原创文学的重要收获,也是新历史小说的又一代表性作品。这部小说虽具有较强的历史色彩,然而其意却不在写历史,而是写“人”,写人的生活、情感、命运、痛与爱、失意或欢欣,描画出大时代背景下的悲喜人生。

  “我就是想写,喜欢写,写作当然很累,为了写作我没有贪黑,但起码起早了。最累的时候我一天写了10个小时,写完后大脑缺氧,走路时腿都是飘的。”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兆言曾这么说,“在写《刻骨铭心》之前,我一度感到自己写不动了,累极了,我和女儿说,这可能是老爸的最后一本书。所以当写完《刻骨铭心》以后,你能想象我有多开心:我又写了一本书!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到了这个年纪还要写,因为写作本身是快乐的,我没有什么别的娱乐,这就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至于获奖,叶兆言说,每个作家对自己都有美好的期待,包括期待自己得奖,作品能有很好的印数,受到读者喜爱等等,但这些都只是愿望罢了,自己能够掌控的实在少之又少,最终只能回到写作本身,“文学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只是我热爱它罢了。既然热爱,那我就一直写下去”。

  同为本届茅奖提名作品的《北上》,是江苏籍作家徐则臣历时四年推出的长篇力作。《北上》是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借古老河流展示近代百年来的民族历史。在徐则臣的笔下,这条被他书写了20年的大运河,在《北上》中终于从背景走向前台,获得了主体性地位,成为审视中华民族发展图谱、悠远文脉乃至旧邦新命的一扇窗口。

  “运河不只是条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还是个指南针,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认识世界的排头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着你的一辈子。”《北上》一书的封面上,徐则臣写下这样的文字。

  《北鸢》是作家葛亮创作的长篇小说。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北鸢》是葛亮的“中国三部曲”第二部。该书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葛亮首次追溯祖辈身世,将家族故事置于乱世流离、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中。

  该书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其身后两个家族的沉浮命运为背景,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编织了一张恢宏曲折的故事网络,映射出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全书叙事宏大、笔触隽永。该书入选2016中国好书,并获得第二届书店文学奖年度书籍等荣誉。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