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又将迎来一场文化艺术盛会——9月30日至10月30日,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将在南京举办。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以“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秉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着力推动我省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涵盖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群文活动等多类别近百场活动,为全省人民送上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南京市演艺集团共有4台剧目亮相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艺术展演板块,它们分别是:南京市越剧团的《乌衣巷》、南京市话剧团的《杨仁山》《行知先生》,和南京市民族乐团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解放1949》。眼下,演员们正在抓紧排练,要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现南京风采。

   《乌衣巷》

  一人饰两角唱两腔

  诗韵越剧展“魏晋风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古流传的经典唐诗让南京乌衣巷闻名天下,伴随着这首唐诗,舞台上一束光营造出乌衣巷口的斜阳,越剧《乌衣巷》的故事也从这里拉开帷幕:王徽之、王献之兄弟双双爱慕郗家之女郗道茂,道茂亲自登门选婿,与王献之结为连理、夫妻恩爱。不料又有新安公主垂青献之,王献之迫于皇威,停妻另娶。徽之恼怒献之薄情,与他断绝往来。直至献之英年早逝,王徽之才得知个中隐情,灵堂之上,徽之挥弦,送别手足……

  越剧《乌衣巷》带观众重回千百年前秦淮河畔的乌衣巷,透过王氏兄弟的为人处世,让观众体味“魏晋风流”的独特魅力。主演李晓旭一人分饰两角,除了在外形上要演出王徽之的放荡不羁和王献之的温润如玉,更在唱腔上分别运用了南京市越剧团的品牌流派“竺派”和她的师承流派“毕派”,通过两个流派的不同特色,将这两兄弟的性格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这样的演出模式是对青年演员的历练,也是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道路上的新尝试。“两种唱腔发声的位置不同,角色转换时要作出迅速的调整。刚开始演的时候可能会有点不适应,现在感觉越来越游刃有余了。”李晓旭说。除了“竺派”和“毕派”,其他角色还有“戚派”“袁派”“金派”等多个流派的呈现,让观众过足戏瘾。

  《乌衣巷》被称作“诗韵越剧”,“诗韵”二字体现在何处?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介绍说,唱词上更注重文化内涵;叙事上采用诗性的方式与画面;舞台简约不简单,纯净而唯美。用越剧讲好“南京故事”是《乌衣巷》的创作初衷,无论是舞台样式、开场乌衣人扫地的设计,还是贯穿全剧的《乌衣巷》诗文都体现了南京特色。《乌衣巷》这两年频频在外巡演,很多外地戏迷在看了《乌衣巷》后,都赶到南京来感受真正的“巷中诗画”。

  今年,《乌衣巷》在奖项斩获上已经“连中三元”。3月,李晓旭以扎实的功底和精彩的演技,凭借《乌衣巷》收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7月,她又在第十七届越剧大展演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越剧“金兰”最佳演员称号;8月,《乌衣巷》在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中一举斩获“文华大奖”“文华表演奖”“文华舞美奖”“文华作曲奖”四项大奖。省文华奖评委刘鹏春称赞《乌衣巷》不同凡响,让人耳目一新。“整个作品从文本到音乐、舞美及表演,甚至宣传画册的设计,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出品方对诗意品质的强烈追求。”

  10月6日,《乌衣巷》将登上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在南京市文化馆大剧院带观众继续感受“魏晋风流”。

  《杨仁山》

  两万多块经版搬上舞台

  80后演员挑战扮演75岁老人

  “择一事,事一生。”创办了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是近代最早一批走出去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只为梦想中国“不出百年,必与欧美诸国,并驾齐驱”。话剧《杨仁山》描述的是1911年10月8日,杨仁山生命最后一天发生的故事。

  剧中的杨仁山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与现实中的人物和意向中的人物不断对话与碰撞,从而充分展现其不平凡的一生。全剧悬念不断,高潮迭起,音乐悠扬,灯光炫丽,带给观众震撼的视听享受。整个舞台上的经版一共两万多块,是杨仁山“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浓缩,光是将这些经版搭好,便要耗费一天一夜的时间。

  杨仁山的扮演者杨彦是一位80后青年演员,他要饰演一位75岁的老人,难度可想而知。在金陵刻经处有一张杨仁山年老时的照片,杨彦拍下存在手机里,打印在剧本上,每每与杨老先生对视,便是自己心灵与杨老先生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台词和体力分配也是对杨彦的巨大考验。“2万多字的剧本中,我要说的台词大概超过1.6万字。两个小时的演出,杨仁山贯穿始终,我得从头到尾一直在台上表演。”

  去年,话剧《杨仁山》在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主演杨彦荣获“优秀表演奖”。专家评价,话剧《杨仁山》是一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体现中国精神的舞台艺术作品。10月4日,这部话剧又将亮相紫金文化艺术节,在保利大剧院再次向观众展现“杨仁山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行知先生》

  三幕话剧浓缩人生故事

  带观众走进陶行知的精神世界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自勉的话,更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行知先生》将陶行知的人生故事和高贵品质,在话剧舞台上动人呈现。

  《行知先生》共分三幕,以两小时浓缩陶行知的一生,包括他的教育理想、人生品格、精神追求。第一幕在南京,讲述陶行知带领师生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法建起晓庄师范。第二幕在重庆,陶行知创办了育才学校,克服无数困难与艰辛,收难民之子,育国家人才,培养了一批批祖国的栋梁。第三幕在上海,陶行知怀揣教育救国的梦想,他反内战、吁和平,最终梦回晓庄……

  担任主角的还是杨彦。为了演好陶行知,他查阅了大量文字、视频资料。在陶行知纪念馆,他看到一件长衫,想起剧本里的台词——为了办学,“行知把仅有的一套西装都当了”。了解得越多,陶行知的形象在他脑海里越来越具象,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觉得——那就是陶行知。《行知先生》是一部节奏非常快的话剧,剧里还设计了不少形体动作,“很多动作是舞蹈化的,又要显得很自然、很生活,我们毕竟是话剧演员不是舞蹈演员,做起来真的很艰难。”杨彦说。陶行知带着学生向农民学农活,教农民识字读书,舞台上演员也得牵着牛、赶着驴,表演难度不小。难怪杨彦感叹:“排演《行知先生》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在10月初演完《杨仁山》之后,杨彦就要迅速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陶行知”的人物状态。10月20日,《行知先生》将在江苏大剧院上演。

  《解放1949》

  八个乐章气势磅礴

  大型民族交响乐再现恢宏历史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4月23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冲破天堑,将红旗插上总统府,宣告“蒋家王朝”覆没。听闻胜利消息的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70年后,市民族乐团以民族交响乐的形式,带领观众在国乐风华中回望这段恢宏历史,激励人们继续砥砺前行。

  《解放1949》由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担任音乐总监,著名作曲家张巍领衔作曲。这也是市民族乐团继《和平颂》之后,力邀赵季平为南京创作打造的又一部鸿篇巨作,同时也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南京解放70周年的献礼之作。作品围绕新中国诞生过程,以毛泽.东经典之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艺术思想指导,将艰难卓绝的解放之路通过《曙色》《支前曲》《我》《雨花钟声》《血战三浦》《柳堡送别》《渡江,渡江》以及《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八个乐章表现出来,作品整体恢宏大气、气势磅礴。

  其中,第八乐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八个乐章中的高潮与华彩部分。在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赢得胜利。南京,解放了!

  市民族乐团团长戴音介绍,《解放1949》将由市民族乐团联合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和江苏爱之旅合唱团共同演出,目前演出团队正在分声部排练,全力以赴以高水准奉献舞台艺术精品。这部大型民族交响乐将于9月29日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并于10月1日亮相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