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象地将阿尔茨海默病称为“脑海里的橡皮擦”,可如何更早发现这块“橡皮擦”,让这块“橡皮擦”擦得更慢些?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记者在9月19日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开展的主题义诊中了解到,随着先进无创技术的涌现,我们有望更早地揪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踪迹,将诊断时机大幅提前。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徐运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的主要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在大脑中沉积形成老年斑,以及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这些异常蛋白的聚集导致神经元功能受损和认知能力逐渐下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往,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直接检测Aβ和Tau蛋白,是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金标准’之一。但由于属于有创操作,部分患者和家属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徐运告诉记者,PET磁共振和PET-CT虽然具备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检测费用却相对昂贵,也使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近年来,为尽早捕捉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实现更便捷、经济的早期筛查,徐运所在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探索外周血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现在我们通过高灵敏度的外周血检测即可识别血液中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变化,这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全新路径。”

徐运指出,相关临床研究证实,约90%的患者可通过外周血检测初步明确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其余约10%不典型或临界病例则需进一步通过脑脊液检测或PET影像等传统方法确认。“这项技术的推广,对我们实现‘早诊断、早干预’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将潜在患者从人群中准确筛查出来,更能为他们建立起系统性的健康管理模式,真正把患者‘管起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命质量。”

与此同时,徐运介绍,人工智能技术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注入了新动力。“对于一些自觉出现记忆衰退或认知障碍的人群,我们可通过AI辅助的量表评估平台进行筛查,整个过程仅需20分钟左右,高效便捷。”

“目前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能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管理,可以有效延缓约40%的痴呆发生。”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辉特别指出,许多人忽视了认知训练对预防和延缓老年痴呆的重要作用。

“认知训练是非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赵辉称,比如有些人喜欢做数独、写诗、写文章或学摄影,只要大脑持续处于学习状态,就都是在进行认知训练。”专家具体建议道,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天的饮食、感兴趣的事,并摘抄优美的文章,过几天再回顾内容,这些方式都有助于锻炼记忆能力。

“我们不仅要身体动起来,大脑也要跟着动起来。”赵辉坦言,很多老年人虽然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但方法并不科学。“如果只是单纯散步,即便走上一万步也可能只是在伤关节,对大脑的刺激程度很低,因此我们不建议仅以走路作为锻炼方式。”

在运动方面,她更推荐需要学习和协调动作的太极拳,这类运动不仅锻炼身体,也有助于提升身体的协调性。赵辉表示,即便是快走或慢跑,也可以配合听音乐甚至哼歌,让大脑在运动时也保持活跃。“有些人爱玩小游戏、打牌或打电子游戏,其实都是很好的认知锻炼。但要特别注意避免久坐,最好每30分钟起来活动一下,同时尽量选择空气良好的环境进行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视频 吕彦霖

校对 朱亚萍

标签: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