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财政部联合五大行、国开行等20家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正式启动运营,首期注册资本661亿元人民币,可撬动600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三农”和创业创新企业融资。

  2018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另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不断上升。

  今年以来,国家对于中小微经济体的支持力度超出以往。央行已经进行了4次定向降准,10月7日,央行在答记者问中明确表示,本次降准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此前,6月24日央行刚定向降准释放约5000亿元资金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第二天又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用以切实降低企业成本。随后,8月11日,银保监会再度发声,要求落实无还本续贷,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再到从今年9月1日至2020年底,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看点——密集的政策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创业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的群体。早在2005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课题组一份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调研结果就表明,资金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所调查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约40%,显示出中小企业融资潜力巨大。

  而中国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选择了由大到小的路径安排,2007年前后,中下企业中的偏大型企业融资问题开始得到初步解决,尤其是中小企业板为主业突出、具有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发展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随后,助力中小微企业中偏小型乃至小微经济体的融资开始被提上日程。

  就在近日,由财政部联合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国家开发银行、邮储银行等20家机构共同组织发起设立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正式启动运营,首期注册资本661亿元人民币。根据融资担保业的10倍杠杆要求,仅融担基金自有资金就可撬动600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三农”和创业创新企业融资。可以看到,随着政策逐步推进,近年来中小微经济的外部政策在持续改善中从国家层面、各个地方,再到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也陆续出台, 这都为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看点——银行的焦虑

  银行本应该成为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力军,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小微企业是银行最不愿意接待的客户。业内专家称,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小微金融风险偏高。

  为了破解信息不对称,各类措施也陆续出台,比如,6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80%,其中支持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及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的担保金额占比不低于50%。将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合格抵押品范围。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另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不断上升,从2013年末的29.4%上升到2017年末的33%。

  银行方面,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普惠金融“两增”口径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96.02亿元,增幅10.83%;农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86.66亿元;中国银行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69亿元。

  看点——潜在的机会

  除了银行以外,为响应国家政策安排,各地方、地方金融办或地方银行业协会纷纷牵头,搭建区内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比如山东省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深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等。此类平台能够较好地服务于辖区内的企业。

  民间资本也嗅到了个中商机,近几年冒出来五花八门的网络平台提供融资服务,但此类平台资金来源形迹可疑,融资成本畸高,由于没有相关金融资质保驾护航,中小微企业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套路贷”的陷阱。

  有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以及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等多方主体可共同建立全国性一站式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