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和昆曲,香港戏迷的赏心乐事

徐云秀主演《烂柯山痴梦》

  73岁老艺术家张寄蝶主演《绣襦记卖兴》。 摄影:粮 食 丰 收

  钱振荣、李鸿良主演《占花魁湖楼》。

  香港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吗?“百戏之祖”昆曲在这片西方文化与南粤文化交融的土地上,有知音吗?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与文化事务署主办的中国戏曲节今年进入第十届,演出从6月持续到8月,京昆越粤等各大剧种争奇斗艳,大团名团名角云集,而江苏省昆剧院是其中少数拥有专场演出的剧团。7月18日-23日,省昆以三个专场演出、两场讲座,展示了功底深厚的“南昆风度”,四位梅花奖得主领衔,三代艺术人才梯队有序,内地铁粉自费跟班,场场演出满座等各种看点,让昆曲在香港再度成功“圈粉”。

  经典剧目,陈酿新酒皆醉人

  “参演今年中国戏曲节的只有两个昆剧院团,而有专场、整场演出的唯有省昆。”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昆剧院院长李鸿良告诉记者。

  省昆对中国戏曲节这一高规格平台、香港观众这个特别的展示群体也是高度重视,精心挑选了十一个剧目组成三场演出。每一出都传承有序,每一剧皆千锤百炼。

  首日上演清代剧作家李渔喜剧名作全本《风筝误》。李鸿良介绍,省昆的《风筝误》全本是首次到香港表演,这一版本是由著名“继”字辈表演艺术家范继信生前导演,并以昆曲传统手法进行创新编排,将剧情浓缩于8折内完成。著名生行表演艺术家钱振荣扮演韩琦仲,梅花奖获得者李鸿良以“彩旦”(用丑行扮演丑婆子)应工丑小姐詹爱娟,计韶清、周向红、刘效、顾骏、徐思佳、裘彩萍等一众省昆名家参演。演出过程中,全场笑声不断,剧中各种看点、笑点香港观众心领神会。

  第二天、第三天则一共上演了10个经典折子戏,不少戏是省昆看家戏、独门戏,不乏在内地也不常上演的老骨子戏,也有经过了时间和市场检验、修新如旧的新编戏。

  梅花奖获得者、年已七旬的石小梅带来两折戏,一旧一新。“《西楼记玩笺》,完全是个传统戏,是‘传’字辈老艺人沈传芷老师80多岁的时候传给我的,是老师教我的最后一出戏。我还记得老师对我说,‘老师把吃饭的戏都教给你了,你自己好自为之,好好地传承下去,好好地演出来’。现在我知道,这话分量很重。”另外一出《铁冠图观图》恰恰相反,这不是传承老戏,而是著名编剧张弘改编后,“我们自己捏出来的戏”。在传统昆剧表演里,崇祯是戴髯口的大官生,女小生石小梅是不戴髯口的,她挑战传统,也挑战自我,以小官生应工,运用大官生的味道,“至于扮相,我觉得髯口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你在台上有没有帝王之气。”

  石小梅说,我们一代一代的昆曲人要不要为昆曲宝库增添新的剧目?要的,我们不仅要传承老艺人的剧目,还要传承他们捏戏的传统,这也是传承的一部分。

  梯队有序,三代传承出人出戏

  “老的不像老的,小的不像小的”,跟到香港看戏的资深戏迷李小姐说这是她看戏三天最深的感受。啥意思?70岁一拨的老艺术家石小梅、张寄蝶、赵坚依然能担纲主演,宝刀不老。30岁一拨的年轻艺术家徐思佳、周鑫、赵于涛、孙晶、钱伟等也已稳稳地“三十而立”,和老师们同台不卑不怯。“三代同堂,梯队展示,确实是我在安排阵容时精心考虑的。随着老一代艺术家们年纪越来越大,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了。”李鸿良说。

  和石小梅、赵坚近年一直活跃舞台不同,中国昆丑第一朵“梅花”张寄蝶老师已经22年没有妆扮上台。21日下午,《绣襦记卖兴》上演,73岁的张寄蝶扮演十几岁的孩子活灵活现,跌打滚爬样样动真格,把小书童来兴的天真、淳朴、忠心演得淋漓尽致,益发感人。“《卖兴》这个戏也是沈传芷老师给我说的,我个子小,这是个小孩的戏,老师对我说:小滑稽,格个戏尼合适。省昆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承有序规范,没有岔道,没有后门。”

  中生代承上启下,是舞台中坚,他们传承的剧目扎实而又不失自我。《烂柯山痴梦》为我国最著名的旦角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先生代表作、“张三梦”之一梦,主演徐云秀得之嫡传。剧中人物需要体现出适度的精神异常、可怜可悲,层次复杂,极其考验演员功力。徐云秀将这一出“南昆风度”代表剧目演得正宗而到位,赢得满堂彩。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以《牡丹亭寻梦离魂》呈现出昆曲的细腻与讲究,以自己的内心节奏塑造出属于自己的杜丽娘,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佳佳,尼(苏州话:你)阿让人家演戏了?”20日折子戏专场,青年旦角演员徐思佳以悲剧神幻戏《双珠记投渊》打头炮,让整场演出高开高走之后,老师们跟她开起了玩笑,赞其开场实力雄厚让后面的演员有压力。作为省昆青年演员的代表,这些年来徐思佳扎扎实实以一个又一个实力剧目在观众中赢得口碑。第二天的折子戏《桃花扇逢舟》中,徐思佳和同学孙晶、钱伟合作,三人配合飙戏,使这个新剧目上台仅两年多,就成为省昆新经典。

  香港现象,各剧种演出昆曲票房第一

  恰逢周末,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成为戏迷乐土,场场演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鼓掌、喝彩、欢呼……让人惊诧于香港的昆曲演出氛围。

  这其中不乏省昆铁杆粉丝的带动。一批专粉江苏省昆剧院的戏迷,从上海、北京、南京、武汉、深圳、广州、台北等地而来,自费差旅,“戏码好,演员强,三天集中演,堪称盛宴。”85后南京戏迷“田阿姨”买了三天第一排的票,就是为了“紧贴台边,见证这个世界上、我心目中至高的美”。场中两位总是发出爽朗笑声的老外颇引人注目,竟是生活在南京的昆曲爱好者石峻山、郭冉,省昆三场演出,老外二人组一场不落。

  香港著名学者、昆曲研究专家郑培凯连看两晚演出。他由衷地告诉记者:省昆的表演沉着、正宗,能够把戏中角色人物的感情很深刻、沉稳地演出来,而不是花哨地呈现。昆曲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是含蓄的,尤其是复杂的内心戏,我看观众——都是粤语观众哎——竟然都有反应。这是为何?郑培凯教授曾主持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20年,使这里成为昆曲传播的重要基地。他说,我们培养观众起码20年了,在场的这些观众,我大多数都认得。城市大学请国内所有昆团都来过,讲座演出免费向社会开放,进行社会教育。因此香港有一批昆曲观众,只要有昆班来,他们都会买票看。目前到香港演出的内地剧种中,昆曲是票房最好的。

  李鸿良也说,随着内地昆曲的复兴,这股热潮也蔓延到香港。省昆历代艺术家都常常到香港演出、讲座、参加曲会,到城市大学做驻校推广,时间长的一驻校就两个月。可以说,经过昆曲人与香港各界的经年合作,渐渐培植起这一方的昆曲土壤。爱昆曲,香港人和我们是一样的。 记者 王晓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