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生


【资料图】

近日,“婴儿高铁上哭闹 女子和宝妈对骂”话题冲上热搜。

(视频来源 纵相抖音账号)

网传视频显示,重庆高铁上两名女子发生激烈争吵。前排女子对后座带娃的女子怒吼,称自己本想睡觉,后排婴儿却一直在耳边吵闹。宝妈也和这名女子互骂,声音响彻整个车厢。

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可婴儿除外,因为他们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视频中,两个成年人不顾乘务员的劝阻,情绪失控大声对骂,真是在“打自己的脸”——厌恶噪音,却制造更大的噪音;自己没休息好,却让整个车厢都无法休息;爱护孩子,却作出错误的教育示范。

临近假期,不少出游的网友感叹“高铁坐成了地铁”。是啊,今年这个“五一”假期格外火爆,大家对愉快的假期、山山水水、家乡亲人都渴盼已久。高铁对骂事件,至少让那一车厢的旅客本该愉快的旅途蒙上几朵乌云。

(图源 新华社)

带孩子出游,确实会遇到不少意外情况。即便妈妈做好功课准备充足,有时,飞机起落时的压耳、高铁提速时的频率,都可能让婴儿不舒服而大哭。而成年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打扰后解决的途径有多种,绝不应该是吵架、对骂、打扰更多人的方式。有现场的旅客说,成年人的对骂声远比婴儿的哭闹更刺耳、更烦心。

其实,在双方能够文明沟通、互相包容的前提下,解决公共场合孩子哭闹的问题,是有一些建设性办法的。比如,有网友提出,部分高铁是有“静音车厢”服务;有网友再次呼吁,给带孩子的旅客设置母婴车厢;也有网友建议,婴儿哭闹时,家长不妨带孩子到车厢连接处哄一哄,尽量减少对其他乘客的打扰;确实打扰到其他人,可以给人家道歉请求谅解,等等。前不久,因为20个月大的婴儿可能会哭闹,山西一位旅客准备了小礼品上飞机争取理解,就赢得了网友的点赞。

我们生活在一个与陌生人频繁接触的社会,列车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几年,不少“在高铁上大声喧哗”“任由熊孩子哭闹”“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等行为,被曝光于舆论场,引发热烈讨论。和高铁对骂事件一样,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不同个体在公共空间里的权利冲突。

当我们身处公共空间,实际上变成了“公共人”,如何解决权利冲突,也是每个“人在旅途”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人这样定义公共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物质生活的富足,“公共人”的举手投足,更能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

(图源 新华社)

培养公共场合兼顾他人的包容力,适当控制个人私欲,照顾公共空间他人的利益,说话留一点分寸和余地,甚至不大声接打电话,后面有人别着急关电梯等,“公共人”的文明既是行为上的规范,也是精神上的自制和对他人的尊重。

4月27日,北京地铁上,一宝妈给孩子喂母乳,几名女乘客自发围成人墙遮挡。网友说:泪目,爆赞!

一个小小的车厢,百十号人,形形色色的陌生人身处一个有限空间,唯一化解冲突的办法,就是用理解包容面对摩擦,用公共理性屏蔽极端情绪。做不到用身体去为别人遮挡,至少可以为自己准备耳塞。

这个“五一”假期不少地方注定人潮汹涌,多几分相互理解、包容和忍让,我们彼此才会玩得更愉快——祝大家“五一”快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