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东营“高精尖特”项目脱颖而出(主题)

大众日报东营讯 “创业大赛能真正把我们的科研成果落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径。”作为第二届“创业东营·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吕剑团队项目孵化企业已建设绿色低碳型循环水养殖水体面积100万平方米,与传统工厂化养殖相比,节省运营成本近3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超过95%。

吕剑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在去年“创业东营·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中,凭借黄河三角洲拱棚循环水养殖新模式示范项目荣获一等奖。该模式采用新型材料、菌剂与工艺,处理后的尾水中悬浮物、亚硝酸盐和氨氮浓度均低于循环水养殖国际主流工艺——移动床(MBBR)工艺,从而构建了一套廉价高效的循环水养殖新模式。

5月20日,东营市举办2023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第三届“创业东营·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颁奖典礼,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获奖选手、科技型企业代表等近200人参加活动。通过大赛,一批“高、精、尖、特”项目脱颖而出,多个项目处于科技前沿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项目已具备产业化条件,市场前景广阔,获奖的26个项目已全部达成落地意向。

近年来,东营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印发实施“人才新政40条”、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意见、支持石油化工学院发展意见,对科技、人才、教育统筹安排、一体部署,统筹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东营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80%,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40%。同时,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和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建成稀土催化研究院等8家高能级平台,省黄三角农高区成功创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科创平台的支撑作用,也需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做到“点”“面”同步发力、协调联动。5月22日,东营海瑞宝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聚氨酯扩链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封桶包装,运往仓储车间。该公司主导产品二乙基甲苯二胺DETDA胺值达到625mg KOH/g,纯度实现了99%以上,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补充完善了我国现有聚氨酯产业链,有力推动了聚氨酯新材料在国家重大工程、国民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广泛应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东营市实施科技型企业、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强化科技成果供给,建立起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创业导师体系和创业辅导团队,打造专家服务平台,组建绿色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7个专家论证委员会,搭建孵化企业发展服务智库,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东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092家、6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87家。

优质的创新环境也引得“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项目犹如雨后春笋般加快落地。数据显示,一季度东营全市“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26.2%,高于全部投资12.8个百分点。(记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刘青 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