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英。 受访者供图

■ 海南日报记者 范平昕 金昌波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布袋奶奶”赵月英有点忙:两天时间里,她抽空接待了三拨从省外来访的“粉丝”。


(资料图片)

“我们从网上知道赵奶奶的事迹,特地赶来拜访,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奶奶本人。”一位来自山东淄博的游客说。

今年86岁的赵月英是海口市美兰区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义工。在“粉丝”口中,赵月英被亲切地称为“布袋奶奶”——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的6年时间里,这位耄耋老人不间断缝制环保布袋,一针一线编织自己的“环保梦”。

而且,赵月英还将它们免费赠人。多一个环保袋,少一个塑料袋,这是她多年来坚持做此事的信念。

缝制一个环保袋,需要500多针,展开后占地约2.6平方米。6年,赵月英用300多万针缝制了6500多只环保袋。把它们铺开来,占地面积超过两个标准足球场。

8月13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探访了赵月英老人。她的工坊,藏在环保教育站内一间不起眼的库房里:一部“华南牌”老式缝纫机、一副大号裁缝剪、几卷彩色线头,就是所有的工具。其余地方则摆放着附近居民捐来的旧布匹——碎布头、旧衣物,乃至弃置的被褥、窗帘。

一个袋子从无到有,需要经过裁剪、车线、滚边、修边等工序。只见老人拣出几张分割好的布料,熟稔地叠放在针头下,说话间便车出了一条漂亮的缝线。量尺、修边、剪线,几片花色各异的旧布,渐渐呈现出布袋的轮廓。约莫一个小时,一只用料扎实、做工细致的环保袋从一堆旧布中“变”了出来。为了让这些免费发放的布袋更加美观,老人还贴心地为它们装点上了撞色滚边。

这样的动作,她重复做了6年。

2017年,赵月英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成为这里的一名义工。

这个年纪做义工,做些什么好呢?一台市民捐赠的缝纫机,让老人有了想法:“我已经不太能干体力活了,还好有这门缝纫的手艺,让我可以继续发挥余热。”

赵月英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干了起来。附近的居民听说后,家里有旧布旧衣了,也不随便丢弃了,有的人还会集中收储起来,定期打捆送到站里来。

环保教育站的其他义工告诉记者,不仅没人嫌弃这些袋子,附近许多居民还主动向赵月英预定环保袋,袋子“供不应求”是常态。

“奶奶的袋子很结实,外观也很讨人喜欢。”临近傍晚,家住环保教育站附近的叶女士拎着环保袋,在沙滩上捡拾垃圾,为当晚即将开市的白沙门文创夜市做净滩服务,“没话说,就是好用!”

(海南日报海口8月15日讯)

【赵月英和俩儿子的环保梦】

母子仨的环保梦

让塑料垃圾彻底消失

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80多岁的赵月英两次心脏病发,喘不上来的那口气,差点要了她的命。然而,两次出院后的第二天,她都出现在白沙门环保教育站,坐在了缝纫机前。

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老太太,没受过多少教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却知道在把环保袋送给别人之前,一定要嘱咐一句:“少用一个塑料袋,多给地球一份爱。”

这是她的两个儿子给她灌输的环保意识。两年多时间,制作3000多个环保袋的赵月英,成了海口白沙门环保教育站的“明星”。她的身后,是两个儿子坚持3年的环保志愿服务。

“如果早知道做环保这么辛苦,我还不如回去卖水果。”小儿子蒋军伟还可以再做选择,却还是选择和各类生活垃圾为伴。他不是下不了离开的决心,而是迈不动离开的脚步。

这座建在公共厕所旁边的环保教育站,早已与环保、家人、退休老人,甚至是理想,产生了牢不可分的联系。即使想过离开,蒋军伟和哥哥蒋付军却还是选择顶着困难,守住这方天地。

志愿者把垃圾回收利用。

她与他们的理想

一定会等来塑料垃圾消失的那一天

来到白沙门环保教育站之前,赵月英一顿要吃7种药,身体每况愈下,时不时在家休养。

2018年11月的一天,蒋军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赵月英喘着粗气,艰难地说:“军伟,我快不行了。”

蒋军伟吓了一跳,开车连闯几个红灯回到家。吃了救心丸的赵月英勉强打开了门,瘫倒在蒋军伟眼前。

经过抢救,赵月英转危为安。出院后的第二天,又回到了环保站。几个月后,2019年5月的一天,赵月英再次心脏病发作。年纪太大,不方便做手术,医生建议赵月英做些开心的事。“在环保站最开心。”又是出院第二天回到环保站,赵月英踩着缝纫机踏板,继续做起了环保袋。赵月英相信,大家一定会等来塑料垃圾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无论能不能看到那一天,我都在为那一天做些事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