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活力四射


(相关资料图)

中铁七局素来重视培育一线职工的创新激情,近年来相继在施工一线成立了30个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

2020年10月16日,作为中铁七局在施工一线成立的第30个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中铁七局滇中引水楚雄段9标成立了“飞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呱呱坠地的“助产士”是9标项目经理冯飞鸿。

“我们标段项目正式开工是2019年12月19日,也就是开工仅10个月,工作室就成立了,这和来自上级各方面领导的关心分不开,也和我们工程的特殊性以及项目部本身的努力分不开。”冯飞鸿说。

冯飞鸿所说的工程特殊性,指的是9标是整个滇中引水工程长达66.246公里输水主渠中唯一9.8公里长的倒虹吸3根压力钢管输水的一段关键线路,“兄弟单位羡慕我们,说我们是全线唯一在蓝天白云下作业的幸福项目部,的确,比起他们基本都是打隧洞的作业,可以这样说,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肚子痛’,诸多技术难题又是他们没有的,因此,成立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直接为生产服务十分必要。”

他说,工作室创建以来,从技术管理板块延伸到党建、安全、质量、劳务、物机等管理板块,科研项目与技术创新课题、项目管理实验室课题紧密结合,包含QC课题、各级工法、发明专利、项目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了来自各专业部门的审核,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工作室充分发挥引领科技发展和孕育人才的“前沿阵地”作用,在国内尚无相关施工经验可以借鉴的基础上,依托全国在建综合规模最大的压力钢管倒虹吸单位工程——观音山倒虹吸,紧紧围绕技术、管理、制度、服务等创新开展科研攻关,从不同压力状况下材质优化、智能化加工制造、运输安装、穿越复杂地段施工控制等方面深入研究,培养了一批善攻关、敢创新的技术骨干、带头人、业务专家,形成了多项重点成果,不断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施工生产力。

冯飞鸿说,“其中压力钢管智能安装施工系统、管道结构自复位装置、压力钢管对中装置、自平衡混凝土应力测定仪、压力钢管调姿定位装置、焊接智能控制系统等创新已在现场施工中积极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为推动施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奠定良好基础。”

“工作室创建近两年半以来,先后荣获省级工法3项、省级QC成果6项、国家级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6篇,”冯飞鸿说,“同时还获得多个奖项,如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智水杯’全国水利工程BIM应用大赛铜奖、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综合工程项目BIM应用--施工组一等奖》等。”

冯飞鸿说,工作室已成为中铁七局三公司的一张水利名片,作为项目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工作的基地、科技研发的平台、示范引领的中心,成为项目迎接各级领导检查必看的展示窗口。

据了解,截至3月25日,9标开累完成投资119116.64万元,占合同金额164247.14万元的72.5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