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梦晓


【资料图】

在海南,乡厨是一群略显神秘的人。你在时兴的美食平台上搜不到他们,微信朋友圈也罕有他们晒出来的工作照。但他们的手机号码却像一张张名片一样,在乡村广为流传。雇主只要打一个电话,他们就会如约上门起灶架锅,做出一桌桌令人垂涎的美味。

和酒店的职业厨师不同,乡厨大多没有系统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中很多人的师傅就是自己的父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3个乡厨之家,听听他们与厨结缘的故事。

林展在炒菜。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林家父子:

干活麻利,备菜都是“快刀手”

今年50岁的文昌龙楼人林展做乡厨已经30多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跟随父亲林明宙奔波在各村之间,当上了父亲的小跟班、小徒弟。

“我爸在当时特别有名,周边几个镇,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做菜特别好的乡厨。”提起父亲,林展颇为自豪。

林展回忆,父亲成为一名乡厨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60年代中后期,文昌的乡村宴席开始流行起来,父亲本就烧得一手好菜,切菜备菜又麻利,人家都来请,慢慢就成了一名乡厨”。

林展的父亲能做一桌正宗的文昌菜,回头客很多。“口碑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只要做得好吃,你的名字很快就在村里镇里传开了。如果做得不好,也很快就在这个行当里混不下去了。”林展说。

林展的锅铲和漏勺等。本稿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或许是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林展手脚也很麻利,备菜速度很快。“一场宴席少则十几桌,多则六七十桌甚至上百桌,只要开始炒菜了,每一个厨师都要全身心投入,有时候连水都顾不上喝。”林展说,无论是中午的宴席还是晚上的宴席,户主都已算好吉时让客人入席。客人上桌时,热菜就要一个接一个端上桌,从头盘菜到最后一盘菜,前前后后不到一个小时,所以乡厨干活必须高效。

林展炒菜的铁锅。

除了速度快,林展还很会规划利用时间。每次去雇主家操办宴席,他总会在脑子里过一遍流程,“慢熟的菜早点做,现炒的菜快速炒,安排谁切菜,安排谁准备调料、佐料,都得盘算好”。

林展已经记不太清父亲教自己做的第一道宴席菜是什么,但他记得,在学厨方面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父亲重承诺,常常教育我,做事如做人,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林展回忆,父亲生前曾对他说,一户乡邻办一场宴席要花不少钱,操办宴席通常都有特殊的意义,不能偷工减料,菜要做得好吃,让宾朋满意而归,让主人有面子。“我想父亲当年在十里八乡都有名,不仅是因为他进入这个行业早、厨艺好,也是因为他事事替他人着想。”

李家父子:

现场教学,连炒3锅椰子菜

在文昌,像林展一样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乡厨二代”有不少。会文镇的李丰是其中之一。27年前的春节,16岁的李丰第一次跟随父亲李志君到办宴席的村民家做菜。

小时候,李丰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一忙起来总是接连多天不见踪影。当了父亲的学徒之后他才明白,别看一桌宴席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吃完,开席前要花好几天时间准备。而作为乡厨的他们,一般要提前一天住到雇主家去。

“很多厨师用不惯别人的锅,过去交通不方便,我父亲都是背着锅骑自行车,或者坐手扶拖拉机去别人家炒菜。经常在一家炒完就要去下一家,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李丰说,如今交通方便了,但也只是节省了路上的时间,开席前的准备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提前买好食材、调味料,查看厨具等是否准备妥当,场地布置合不合理,尽量不让意外发生。”

炒菜不难,可要炒得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需要乡厨在灶台前不断积累经验。李丰回忆,他从父亲那里学会做的第一道菜是当年时兴的素菜——炒椰子菜(即包菜)。

别看这道菜原料简单,但要炒出清甜、脆嫩的口感,必须掌控好火候。当时已经当了两个月学徒的李丰,自认为炒出的第一锅椰子菜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李志君尝了一口,摇了摇头,提出了改进意见。李丰又接连炒了两锅,才顺利过关。“如今想起来,我感觉第一锅菜应该已经合格了,但父亲怕我骄傲,指点了几句。”李丰说。

如今,李志君已去世,父子俩再也没有在灶台前切磋厨艺的机会了,但李丰仍时常想起父亲生前的教导,“他提醒我,要多看多学”。

近年来,文昌宴席出现了一些新菜品,李丰积极学习,不仅在煎、炒、白灼等方面游刃有余,烹饪各类海鲜也有自己的心得。“豆豉蒸鳗鱼、蒜蓉蒸带子这些比较新的菜,我也会做。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如果人家点了一道菜,作为一名老乡厨你说你不会做,这得多难为情。”

杨家父子:

谋划突围,将发展桌椅租赁业务

家住东方八所的杨夏科是一名“90后”乡厨,随父亲学厨已经2年多。约一周前,定安的表妹结婚,他在做客之余还帮忙炒了一锅红烧羊肉。“大家都说海南东部的席好吃,其实东方、儋州、临高的宴席也有不少特色菜。”他说,做乡厨与在城市工作最大的不同是可以体会到一种相互协作的快乐。

杨夏科的父亲杨存有曾在餐馆工作,30多岁时学会了烤乳猪,因为菜做得好,慢慢成了一名乡厨。“经常有其他乡厨叫我去帮忙,如果是我接的单,我就会带儿子去。”

2018年从海口一所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杨夏科先后在海口的酒店、电影院工作。2020年7月,他辞职回到东方,赋闲在家。几个月后,他自己提出要跟着父亲学厨艺做乡厨。

在海南乡厨行业,子承父业有一定的传统,但一开始杨存有并不想让儿子干这一行,“这个活比较辛苦,烟熏火燎的,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经妻子和亲戚劝说,加之看到儿子很执着,他才同意。

从切菜备料做起,杨夏科陆续学会了做香炸排骨、白斩鸡、油焖大虾、牛肉炒菠萝等多道宴席菜。“排骨要在清水里浸泡一个小时,让它出血水,然后用调料腌制一会儿,加点淀粉,再放进油锅里慢慢炸。”杨夏科说,香炸排骨是他从父亲那里学会的第一道菜,也是他目前最擅长做的菜。

近两年多来,杨夏科和父亲辗转于东方、儋州、昌江等市县,忙的时候一出门就是四五天。去年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几乎没人办宴席。父子俩去亲戚那里帮忙打理果园,除草、摘芒果,住了20多天。

“七八月,是我们这行的淡季,光靠操办宴席肯定不行。”杨夏科说,今年春节期间,他在抖音上看到有人出租办宴席用的桌椅,建议父亲也购买一些圆桌、折叠椅,把租赁信息发到网上去,父亲初步同意了。

“现在农村办宴席,请乡厨团队、租赁桌椅是趋势,如果买50张圆桌,一张租一次收100元,一场宴席就能赚几千元,桌椅还可以重复利用。”杨夏科充满期待地说。

标签: 海南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