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在武汉举办,国宝现身,引发轰动。同时,襄阳一个小小社区出现在众人视线之中,引发全国媒体广泛关注和热议。这就是米芾后裔居住地——高新区米庄镇米芾社区。

“我们要擦亮金字招牌,传承发扬米芾文化,共同缔造美丽幸福宜居乡村。”高新区米庄镇米芾社区党委书记米海涛告诉记者,米芾社区生活着512名米芾后裔,自米芾起已有32代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是其中之一。

1996年,米海涛在米芾社区参加工作,凭一辆自行车,跑遍了米芾社区的角角落落、田间地头。2021年,成为社区党委负责人后,他与“两委”班子决定从米芾文化入手,进一步发展米芾文化产业,树立社区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不忘根本 传承文化

2011年,米庄村改为米芾社区,原市第二十八中学改为米芾中学。同年,为传承米芾文化,米芾中学设立书法课(每周两节)。2021年换届后,米海涛与“两委”班子经过多次商议,决定从米芾文化入手,进一步发展米芾文化产业。

社区重修米芾牌坊,建设米芾文化广场。这一举动得到辖区居民和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少的捐100元,多的捐款达到15000元,短短一周捐款就有24万多元。他们说,这是为子孙后代永记先贤,将文化传承下去。

在米海涛等人的努力下,2022年9月26日,“书归故里 荣耀襄阳”襄阳米庄米芾后裔迎故宫米芾法帖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研学中心举行。米芾后裔代表从省文旅厅、省文联、省博物馆、省书法家协会领导手中接过米芾法帖。

9月29日,“风流米襄阳 笔墨越千年”故宫馆藏米芾法帖归乡仪式在米芾社区隆重举行。在米庄人共同修建的米芾牌坊前,米芾社区米芾后裔穿上喜庆的大红唐装,手捧着故宫馆藏米芾法帖进行展示并送回米芾社区。米芾中学学生着唐装朗诵《襄阳歌》、演出《襄阳米芾》,社区群众在米芾文化广场观赏了书法作品展,还有一些书法家、社区群众和学生现场书写作画。

为使米芾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社区党委还联合高新区群团工作部,打造了“高新区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吸引6所学校600余名学生到此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如今,书法进社区、进学校成为常态,很多庄户人家也能拿起毛笔写上两笔。每年春节,米芾社区举行写春联活动时,老中青三代齐上阵书写。

整治环境 扮靓社区

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米海涛带领社区“两委”干部全力推进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并把米芾文化融入其中。

2021年3月,以米庄镇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米海涛决定对“母庄”村组进行全面提升优化。他第一时间组织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3月10日开始,历时35天,将原来道路拥挤、排污水沟外露、环境脏乱差、堰塘水质差等问题一一解决。

为了加强环境整治,他组织号召社区工作人员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对米芾社区八、九组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共完成污水管网改造700余米;在希望路两旁种植桂花树500余棵,为社区“增绿添香”。

道路宽了,环境整洁了,文化味也不能少。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文化墙是弘扬文化的有效载体。如今,在米芾社区处处都能看到米芾元素,种地途中,上学、上班路上,可见2万多平方米的米芾文化宣传墙。

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心里满意了,以米海涛为代表的社区工作人员却脸变“黑”了,腿变“细”了,嗓子沙哑了,但干事的劲头更足了。

美好生活 共同缔造

如何发展壮大本社区集体经济一直是米海涛心头的一件大事。

为了探索乡村振兴,全力推动社区经济建设,米芾社区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壮大特色种植、农业等方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20多万元。“小三园”、桃林、堰塘等是米芾社区村组的特色,米芾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用于统一种植、加工、销售农产品,其中流转200余亩种桃树,每亩年产量2000公斤,收入可达100余万元;种葡萄20余亩,每亩年收入3000余元;堰塘14亩,年收入14万余元。

2022年初,米海涛提出把居办企业闲置厂房出租,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90.3万元。

在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后,米海涛首先想的是能为居民干些什么事。经过反复思考后,米海涛提出为集体经济成员中60岁以上的居民交医保费,最终这一建议获全票通过。社区为年满60岁的480位居民交纳医保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目前,我们正计划修建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米芾文化研究馆,集生产、创作、研学、交流、收藏、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米海涛说,将通过持续做强文旅产业,树品牌、展形象,吸引书法爱好者聚集,生产笔墨纸砚,开展文化学术交流、书画作品流通等活动,以提升居民收入、自豪感、幸福感。

(记者 张亚婷)

标签: 米芾后裔居住地 高新区米庄镇 米芾社区 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