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积极盘活撂荒地闲置地,利用村级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沉睡”土地“醒”来了

■ 海南日报记者 刘宁玥


(资料图片)

通讯员 秦海灵 徐世国

“闲置近两年的土地,找到了种植脆蜜金桔的新出路。”近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第3次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在长征镇召开,在潮村村委会高田村小组的脆蜜金桔种植基地,驻村第一书记彭建博热情洋溢地向来自各乡镇、村委会的干部推广他们的经验。

这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少,此前一度撂荒。考虑到光、热、地形等条件,帮扶单位琼中县委组织部引荐企业,利用专利技术解决了施肥灌溉问题,帮助高田村发展起脆蜜金桔产业。如今,40多亩的平地上,一株株脆蜜金桔树苗整齐排列,不少已经开始结小果,预计收益可观。

像潮村这样推动撂荒地焕发新生机的故事,在琼中还有许多。近年来,该县积极通过党建引领,盘活撂荒地、闲置地,解决农村土地“三过”问题,推进村级企业主导发展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底,实现全县10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053.08万元,同比增长87.35%。

闲置土地“活”了

连下了几场雨后,长征镇万众村一块平整的土地上,长出了一行行幼嫩的山兰稻。

“终于让荒地变‘活’田了。”长期以来,村里大量撂荒地一直是长征镇万众村党支部书记黄茂彬心头上的“痛”。

“主要是季节性撂荒,短期作物后撂荒,劳动力缺乏撂荒。”黄茂彬介绍称,由于夏季病虫害相对严重,晚造种植投入成本高、获利少,当地村民只种一季瓜果蔬菜,“还有好多地搁置在那里没人种,很浪费”。

去年起,黄茂彬带领村干部针对土地撂荒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把脉,发现村民不是不愿种,是不知道种什么。

“关键还是要找对发展路子,让村民获得切实利益。”黄茂彬带领村“两委”干部多次开会探讨,并联系镇委、镇农业办等了解有关政策,外出考察打探市场行情。除了传统的槟榔、橡胶,要找到一样“既要好种,又要好卖”的作物,挑来挑去,村委会将目光锁定在当地传统作物山兰稻。

去年,万众村成立村级企业,成功流转承包20亩撂荒地种植山兰稻。今年,镇、村干部积极帮助农户与县里的山兰稻酒庄达成协议,以“订单式”种植收购的方式,复耕种植山兰稻38亩。截至目前,该村共整治撂荒耕地156.5余亩。

在琼中,撂荒的原因还有土地坡地缺乏水资源、林地到期更新闲置等。琼中针对不同撂荒地,开出“产业药方”,将“找产业”的工作做在前面。

今年,长征镇新寨村一共带动121人,种植80亩针叶樱桃,预计年产量约35万斤,产值约85万元。“种植针叶樱桃无须大片平整土地,可利用自家零碎的小块林地、坡地、洼地粗放化种植。”新寨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海松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的“边角经济”盘活了村中闲置的土地资源。

“针叶樱桃保质期短,不是常见的水果。一开始,村民担心种好了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最后,是张海松咬住这棵“摇钱树”不放,说服上游企业在该村建了座冷库,又采用“村委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做好保价回收。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带动针叶樱桃产业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特色产业,经由各级部门的牵线搭桥,在琼中落地生根——种鸽养殖、光伏发电、牛油果种植……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日渐焕发生机。

遗留难题解了

由于前期土地发包程序不规范等历史原因,中朗村委会一直面临土地租金过低、面积过大、期限过长的“三过”问题,给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我们由第一书记成立工作组,摸清村集体土地底数,重新制定发包方案,并召集农户、承包户依据相关指导文件进行协调。”湾岭镇中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中泉介绍。

工作组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梳理问题,由易到难逐个击破,反复协商整改,做好地块测量、分配等方式,终于把土地承包额从每年8800元提升到了如今的每年5万元。

中朗村破解“三过”问题的经验,在琼中4月召开的2023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会暨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季度工作例会上作了交流分享。随后,各乡镇纷纷借鉴这一案例,结合实际开展破解“三过”难题的工作。

“我们没有继续转租,而是收回地块发展金桔产业。”站在新寨村瞭望塔上,长征镇党委宣传委员、新寨村驻点点长黄启君指着一块40余亩的坡地说道。

这块地原是长征农场租用地,农场改革后由海胶长征分公司接管,由于年限过长,经长征镇党委和海胶公司深入协商,由新寨村委会收回地块并以村办公司的模式发展金桔产业。

“村级产业的发展,普遍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瓶颈。”长征镇党委书记陈英顺介绍道,该镇以“垦地融合”工作为抓手,汇聚多方资源,牵头组织与海南农垦长征农场有限公司、海胶长征分公司沟通协商,通过土地租用等方式,利用农垦土地资源优势,补齐土地资源紧缺短板。

截至2022年底,长征镇的村集体经济平均达到21.2万元,增幅排名全县第一,收入最高的村达39.7万元。

如今,走进琼中大山深处的黎村苗寨,还能听见村级广播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向村民播放解决“三过”问题公告。“我们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把土地资源真正做成村民的‘聚宝盆’。”琼中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集体经济壮了

近日,在琼中县湾岭镇岭门村的香瓜种植基地,村民整完地,满怀期待地种下一轮香瓜。

“我们今年通过村企流转超过1000亩闲置土地,转包给企业种植,赚取租金和分红,预计有90多万元收益,还带动周围20多个农户务工增收。”岭门村第一书记曹文超介绍道。

为何村级企业能发挥如此显著的成效?牵头成立琼中首家村企的堑对村驻村第一书记劳民对此深有感触:“2021年我刚下村,发现村里没什么能挣钱的产业,村民纷纷跑出去打零工。”

“无本钱、无产业、无人才”是过去制约琼中乡村经济发展的三个难题,该县通过村级企业牵住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握指成拳凝聚合力,围绕打造一个个小项目,向市场讨收益。

据劳民介绍,堑对村先是将务工人员集中起来,承包工程项目,再用赚来的第一桶金清理了闲置土地,动员农户抢种特色山兰旱稻,打造山兰稻品牌“和平之稻”,办起“堑对乡村音乐节”,探索农旅融合路径。

有了本钱,该村又陆续投资打造生鲜配送中心项目、山栏文化集市项目。“生鲜配送中心刚签下千万元级别的大订单,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劳民说。

近2年来,琼中在全县100个行政村成立了100家村级企业。村级企业的成立,让招商引资有了落脚点。

琼中将16家县属国有企业改革,组建3家乡村振兴为主业主责的三大平台公司,推动各村级企业承接乡村振兴项目,以订单式农业带动农户扩大沉香、油茶等产业规模;与部分行政村合作,以资源招商、以商招商,吸引30多家实力企业到乡村投资。

在村级企业带动下,乡村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让一座座山村焕发生机,颜值气质不断提升。

家住琼中县城的温森,今年放弃了在三亚的工作,一头扎进琼中海拔最高、最偏远的什寒村。“这里白天有黎村苗寨、晚上有星空露营;阳光下是金灿灿的山兰稻田,夜间又飞舞着漫天萤火虫。这里的风景吸引我留下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他直言。

(海南日报营根7月30日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