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是一个培养、造就工匠的“大时代”,我国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当前发展的两大主题。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工匠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国家的科技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有利于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城市区域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海工匠队伍基本现状

上海自2016年开始启动工匠选树,现已累计培养583名上海工匠,另有56个区局(产业)工会陆续开展工匠选树活动,并产生区局(产业)级工匠2000多名。为了了解上海工匠人才群体的学习需求,进一步为上海工匠人才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上海工匠学院对工匠群体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共收到有效问卷942份。


【资料图】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上海工匠的性别仍然以男性居多,达到8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5.77%。在年龄方面,上海工匠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年龄最大的为68岁,最小的为23岁,平均年龄为45岁;在学历方面,目前上海工匠的学历层次处于较高的水平,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5.65%;其中,研究生21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3.03%。从行业分布看,目前上海工匠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人数最多,占调查总人数的39.07%。

二、上海工匠人才培育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工匠人才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及时更新先进理论和方法技巧,才能保证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永攀高峰。工匠终身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是目前上海工匠人才培育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09人希望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占比达到调查总人数的75.26%;有821人希望接受非学历培训,占调查总人数的87.15%。而在对工匠的近三年培训频率的调查中显示,仅有192人参加了2次培训学习,占调查总人数的20.38%。有262人仅参加了1次培训学习,占调查总人数的27.81%。有近一半的工匠,每年一次培训机会都没有。工匠终身学习的高需求与他们所获得的学习机会相比较,供需不匹配显而易见。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匠终身学习的工学矛盾问题突出

工匠是在某一领域具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是企业的中流砥柱,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在问及影响他们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原因时发现,有627人反映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接受高等教育,还有469人认为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使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同样,对于影响他们参加非学历培训的因素中,也有590人认为日常工作繁忙,缺乏学习时间。工作占据了工匠们大部分的时间,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对希望提升学历的工匠调查中发现,有485位工匠希望获得政府政策保障与单位、社会支持,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最高。另外,有266位工匠认为有必要获得足够的培训时间。

(二)工匠学习内容现状与期望值存在偏差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工匠群体目前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党性修养及综合素养方面的内容,有693人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占调查总人数的73.56%;有478人在学习党性修养及综合素养,占调查总人数的50.74%。同时,也有400人在学习行业前沿趋势方面内容,占调查总人数的42.46%。将目前工匠群体的学习内容与期望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后发现,想参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人数比例低于15.5%,也远低于目前的实际学习情况。而想参加行业前沿趋势培训的人数比例却高于实际值5.8个百分点,需求明显增加。因此,学习内容的现状与期望值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针对工匠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工匠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大多仍然以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为主。根据调查发现,有637人参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占调查总人数的67.62%。同时,也有571人参与以专题讲座为主的教学形式,占调查总人数的60.62%。对比工匠期望的授课形式发现,工匠对于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的期望值分别低于实际值29.5个百分点和16.3个百分点;对于现场教学和参观考察这两种授课形式的期望值分别高于实际值3.1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对于实验实践和跨界交流的期望值则更大,分别高于实际值16.9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因此,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工匠多样的学习需求,未来针对工匠的教学形式需要更加多元化。

三、上海市工匠人才培育对策

(一)构建工匠人才终身教育供需平衡

工匠人才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首先,要发挥政府在工匠人才培育方面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及相关专业机构,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建立区域性“工匠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设立研究项目,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整合优质学习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指导,逐步形成系统、有效的工匠人才培育体系。其次,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优化工匠人才培育环境;鼓励企业健全激励机制,给予工匠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及条件,资助工匠承担研究项目,开展立足于岗位的研究性学习。最后,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紧贴行业需求,通过研修、高技能人才培训、对外交流、专业研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多方合力有效增加工匠人才培训供给。

(二)丰富工匠人才学习内容

政府、高校、企业共同邀请劳模、一线科技工作者全面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培训,从工匠精神、科技前沿、能力提升等三个方面不断充实、优化培训内容,开发课程。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领域,开拓现场教学基地,采用大师带教的教学方式,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交流心得体会,领略最新科技魅力。此外,为适应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工匠的学习需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进行“主题式”培训。用匠心打造每一门课,才能为每一位工匠或希望成为工匠的产业工人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创新工匠人才培育模式

工匠人才培育模式应跳脱传统思维,不断创新。一是打造“双元制”继续教育专业,充分体现“把毕业论文写在岗位上”的人才培养特色。让工匠或希望成为工匠的产业工人可以在工作日在岗实践学习,也能以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学习,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广泛吸纳劳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等行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指导工匠解决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帮助其开展岗位创新、奖励申报等,助力他们在岗位上“开花结果”;引入德国工匠教育在线课程,帮助工匠在国际化方面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提升岗位创新能力。二是多元化工匠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有机融合,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掌上微课堂”,推出线上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线下课程减少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比例,适当增加现场教学和参观考察的比例,让工匠走出课堂,深入不同的领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并由全国劳模现场带教,通过现场观察、体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促进其原有知识技能的迁移。同时较大幅度提高实验实践和跨界交流的课程比例,开发热点技能课程和创新思维课程,以培训为平台,促进工匠之间交流沟通。

(作者:顾洋 张凌 赵安琪,单位:上海开放大学)

标签: 个百分点 课堂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