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节,降水日增,作物新种,春茶采摘,雨润百谷,万物生长。清末襄阳名士王万芳曾在《襄阳好》中写道:“襄阳好,最好是甘泉。古寺云深藏卧佛,荒台月上啸飞仙,谷雨试茶天。”

近日,由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襄阳岘山文化旅游区管理局、市国营林场主办,见山汲古馆、汉家刘氏茶承办的“见山金石雅集”第二期“谷雨试茶”活动在甘泉寺遗址举办,我市文化爱好者开展户外活动,他们在襄阳郊野追寻古人足迹,在摩崖前体验金石雅趣,在茶香中传播襄阳文化。

徒步探访

活动当天,我市文化爱好者们从岘山文化广场东侧附近登山,探访甘泉寺遗址。“雨后路难走,小心。”上山过程中,我市文史学者方莉跑前跑后,关照着活动参与者。

记者发现,原山道进行了整修,相比之前好走多了。2021年1月,记者曾跟随襄阳市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小组探寻甘泉寺遗址,尽管有文史爱好者泉石公带路,但因山林深处荆棘丛生,大家还是迷了路。当时,调查小组成员一边挥着砍刀,一边向前摸索,徒步1个多小时,才找到遗址。

到了现场,记者看到,今年三月被骑行爱好者莫长福发现的甘泉寺遗碑被清理干净,周围由砌石保护起来。泉水顺着垒起的石块流入一处低地,四周整齐摆放的石头把这里变成一个小小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原来,为了使本次活动顺利开展,主办、承办方通力合作,修整了主路到甘泉寺的原山道,对甘泉水道以及甘泉池也进行了疏浚,拓展了甘泉寺遗址场地。

“甘泉寺是襄阳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寺院,此前只有‘甘泉’二字的摩崖石刻,这通遗碑将为甘泉寺的存在提供更为丰富的实物证据。”方莉带领大家了解甘泉寺环境以及摩崖石刻、遗碑、泉水等文化遗存。她介绍,相传甘泉寺为东晋时期所建,20世纪80年代所出《襄樊市地名志》中的“寺庙庵观一览表”记:“抗日战争前毁。”甘泉寺虽已毁弃,但寺后的一股清泉——“甘泉”并未干涸,遗址留有清顺治年间所刻“甘泉”二字摩崖及遗碑等。

她为大家讲解,这次对甘泉寺遗址的考察,一是初步厘清了甘泉寺的建寺沿革,二是首次揭示甘泉摩崖刻石的具体时间和相关人物、事件,与明末清初李自成余部“西山十三家”在湖北西部山区的活动有关。参与“剿抚”西山军的三名清廷官员——湖广巡抚李赞元、郧阳抚治张尚、湖北提督柯永盛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天,局势平稳时期约游岘山,在甘泉处饮酒赋诗,留下了甘泉摩崖。

品茗吟诗

谷雨试茶,“茶”是中心环节。瞻碑后,众人分散开来,席地而坐,在泉水旁品新茶,听古琴,吟诗作对。

茶艺师身着汉服冲泡玉皇剑茶,古琴演奏师演奏古琴名曲《高山流水》等以助茶兴,众人啧啧赞叹。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郑浩为大家讲述“谷雨试新茶”的习俗来由。他表示,谷雨前后,雨量充沛,温度适宜,此时的茶树春芽肥硕,叶质柔软,正是喝茶的好时候。因此,民间才有“谷雨谷雨,采茶对雨”的说法。“明代学者许次纾在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汉家刘氏茶相关负责人刘彤介绍,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此时芽叶生长较快,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口感醇香而绵和。

“自古以来,茶和诗一直密不可分。襄阳,既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古代诗人的流连咏叹之地,历代诗人留下了大量有关茶的诗。”在活动主持人马军的引导下,文化爱好者们还玩起“飞花令”,相继吟出含有“茶”字的诗句。

本次活动的创意来源于王万芳的《襄阳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杨桂红、朗诵者靳少勇合作朗诵王万芳的《襄阳好》十首,赞颂家乡的山水人文之美。

盘活美景

方莉介绍,综合文献与遗迹现状可知,甘泉寺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四个:甘泉、甘泉摩崖、甘泉寺、甘泉洞。甘泉寺、甘泉洞久已芜没,甘泉在疏浚之前,难以以“泉”称呼,所以数十年来支撑、标记甘泉寺遗址的,其实是甘泉摩崖。

今年,市民探访古迹的热情高涨,先发现甘泉寺明代残碑,接着解读碑刻、疏浚甘泉、清理环境、举办雅集,把久已埋没的历史胜景、人文风情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个活动策划、组织的过程,也是挖掘襄阳历史文化的过程,盘活襄阳美景,唤起人们的记忆,给风景名山文化名山岘山增加新的风景和内涵。”方莉说。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籍上得知这个地方,如今来到这里,所见所闻,果然名不虚传。”文化爱好者杜全军说,希望更多人到此感受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希望大家行动起来,把襄阳岘山植被保护好,把岘山文化古迹保护好、建设好,让市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文化爱好者王夕平说。

“此地崇山峻岭、茂林清泉,有摩崖碑碣、古寺洞天,这里古代是以官员士子群体为主的游人在山中游乐时煮茶论茗之所。”马军希望,从本次雅集之后,岘山甘泉寺遗址将成为岘山新的胜景,成为市民登山赏景、饮泉品茗的胜地。

(记者 张亚婷)

标签: 谷雨节气 谷雨试茶 甘泉寺遗址 襄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