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它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

聚焦新发展理念,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展示各行各业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步一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的奋斗历程,展现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迈进的成就。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衡量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来看,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连续保持上升势头,去年居于第十四位,同时已成为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创新主体感受如何?怎样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十四五”有什么期待?记者走近3位投身创业热潮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家,看看他们眼中的创新发展这5年。

接续创新

加大研发力度

瞄准产业风口

谈起5年前投身创业项目,E兼职创始人陈雪峰说,当时国家鼓励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于是他大胆将博士期间团队开发的专注大学生兼职的校园O2O产品推向市场,在北京中关村正式踏上创业之路。

15公里外,北京望京。几乎与陈雪峰前后脚,出身通信业的黄晓庆下决心离职,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创业,成立达闼科技。“非常幸运,政策支持前所未有,社会资本活跃,融资相对容易,正当其时!”

2015年以来,中国创新进入快车道,无论政策导向还是市场环境都在转向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气象。

看政策导向,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2016年1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看市场环境,移动互联网加速普及,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兴起,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

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跑,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接力赛。翻开达闼科技的创业历程,一条接续创新的成长轨迹浮现眼前:2017年研发出第一代机器人控制器、2018年云端智能机器人产品成型、2019年第一台具有抓取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推向市场……“要做出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注定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研发努力,尽管代价不小,但我们会坚持不懈。”黄晓庆说。

达闼科技的创业历程是近5年我国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的缩影。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5676.7亿元,以每年超10%的增速持续增长,到2019年研发投入突破2万亿元。对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大力支持,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路闯关

坚守战略定力

坚定创新信心

创新创业,要在全新领域、关键环节下功夫、谋出路。这一过程殊为不易,从来都需要敢闯敢拼。

“创业5年多来,有五六次差点要倒闭,平均下来几乎每年一次。”陈雪峰坦言,创新创业要闯过“三关”——

团队的磨练。“最初在学校组建创业团队,产品研发了,临毕业却面临人员流失。”陈雪峰说,十几个技术人才,最终留下三四个,但团队坚定看好灵活用工模式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凭借着这股信念,硬是重新组建团队,将产品推向市场。

市场的检验。步入正轨后,再次面临寻找方向的困境。“当时市场普遍以APP的活跃用户量来估值,倒逼企业加大推广力度。当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是否要继续随大流拓市场?”陈雪峰当机立断,决定转变方向,静下心来打磨产品。那段时间用户增量趋缓,讨不到资本欢心,一度资金紧张。“但回头看,当时咬牙每两周迭代一个版本,持续近一年,使企业在竞争中突出重围。”

环境的挑战。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E兼职的经营再度陷入危机。“研发不能受阻,拖下去公司会垮!”为了保证技术进度,陈雪峰将技术团队暂时迁到河北,既降低了办公成本,也为产品研发赢得了时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靠的既是创业者自身的战略定力,更有对中国创新土壤的坚定信心。“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市场大、机遇就多。”陈雪峰说,以灵活用工为例,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在中国渗透率仅有0.17%,未来增长空间十分广阔。“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试错容错效率变高,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新商业模式可以迅速迭代优化,对创新创业来说是巨大利好。”

挖掘潜力

创新氛围良好

期盼更多支持

从艰难中走来,不少创业者创新的步伐却更加坚定。

“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趋缓,但在细分垂直领域还有很多新机遇。”不久前,陈雪峰决定带领E兼职从线上向线下转型,深耕传统人力资源行业,从过去单一的在线信息撮合平台向人力资源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如今创新不能仅仅浮在互联网上,要沉下心来向产业深处扎根。尽管难度不小,但扎得越深,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越强。”

嗅到5G时代新机遇,达闼科技今年加快云端机器人大脑操作系统的推进步伐。“手机终端趋于饱和后,机器人或将成为通信业发展的未来。”黄晓庆说,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通信让机器人快速响应成为可能,中国在5G方面发展优势成为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

瞄准创新潜力,不断有新的创业者投身于创新事业。

深圳前海,坤湛科技CEO闵万里正在自己的新办公间里与团队研讨如何给一家传统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巨大的产业空间使得智能化改造市场广阔。”正是看到了在传统产业中创造新价值的机遇,去年6月,闵万里从一家互联网公司离职,创办自己的企业。

“这几年,在政策导引下,年轻人敢想敢干,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创新为荣的文化,对创新失败者有了更大包容。”闵万里坦言,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促使其决定离开“舒适区”,投身创业蓝海。

创新前景广阔,创业热情高涨,如何才能更好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

——给予更大支持。“不少创新创业者涉足技术的无人区,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长期的布局,建议能给予更多产业引导资金支持。”黄晓庆说,也要继续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保护创新成果的社会氛围。

——更多听取心声。闵万里呼吁,大多初创企业体量小,其视角与大企业不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应多听取他们的建议,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好成长。

标签: 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