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共享农庄现场推进会的与会人员参观大茅远洋生态村。 三亚日报记者 李学仕 摄

金秋十月,逃离城市的喧嚣,走进乡村田野,品一杯秋茶,尝尝地道农家菜,与家人在共享农庄小住一晚,体验归园田居、感受农耕文化的新旅程……如今在三亚,这样的休闲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

近年来,三亚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打造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走出了一条“生态+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共享农庄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深挖特色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10月26日,全省共享农庄现场推进会在三亚召开,通过现场参观考察和交流座谈等方式,了解海南共享农庄建设情况,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模式,研究探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与会人员还走进三亚大茅共享农庄,感受田园之美。

“骑马、划船、钓鱼、采摘、农家乐……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深挖文化内涵。这几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三亚不仅注重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还在打造休闲农业新产品、新业态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创新,为三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休闲的“因子”。

据统计,目前三亚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有26个,其中农家乐4个、休闲农园3个、休闲农庄12个、休闲乡村7个。2021年上半年,三亚各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游客约25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2亿元。

“丰富的活动和体验项目吸引了市民游客纷纷打卡,重塑了游客对三亚乡村的印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三亚休闲农业已成三亚度假“休闲化”不可或缺的要素。

玩转田野

农旅融合乐趣多

在共享农庄能做什么?三亚用多种形式诠释了农旅融合的乐趣。

自2019年以来,三亚不断开展采摘节、民宿节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推广活动。2021年上半年,三亚在红花共享农庄、大茅远洋生态村、中廖村等地举办了6次采摘活动。

“农业+旅游”系列活动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打卡体验于一体,为市民游客带来了更具乡土气息和原生态的休闲娱乐体验,近距离感受乡村之美、农事之乐。

把以前农民的纯种植变成了以采摘和高端种植为主的体验性项目,让游客不但可以品尝精美的生态水果,同时也可以体验农事乐趣,感受田园生活……大茅远洋生态村出奇制胜,利用生态农业观光区将农业观光、农业采摘进行有效结合,吸引众多游客“蜂拥而至”。

无独有偶,位于吉阳区红花村五个小组的三亚红花共享农庄,是以“红花和龙文化”为主题,集生态种养、垂钓农家乐、亲子研学、康养旅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农庄,年游客量达到20多万人次。

注入新元素

创新农村新业态

农庄还能怎么玩?三亚红花共享农庄注入了“网红”元素,搞起了直播带货。

三亚红花共享农庄董事长刘家光说,网络销售模式前景很好,大有可为。通过组织一些网络红人,包括一些大V明星现场直播带货,让农庄种植的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益于此,目前农庄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

农庄发展,农户成为受益人。通过地租+就业+家庭经济的模式,实现多元收入,其中土地租金收入,每亩租金将近500元。此外,村民每月工资3000多元。同时,发展庭院经济,例如槟榔、水果还有民宿也能带来一些收入。现在,三亚红花共享农庄就业人员大约80多人,其中当地村民47人。“收入翻几番不是梦想。”村民王槐炮说。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所有的村民共同吃上旅游这碗饭。”刘家光说。

而在玫瑰谷景区,通过售卖玫瑰衍生产品,让景区“活起来”。据了解,玫瑰谷景区的游客量从2014年开园时的几十万人次到2018年的150万人次。截至目前,景区累计接待游客已超过700万人次。

玫瑰谷景区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公司共带动博后村和六盘村6000多名黎族村民增收,在公司上班的黎族村民家庭年均收入达8万元,其中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人员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家庭年均收入约25万元。(三亚日报记者 张慧膑

标签: 三亚 村民 共同 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