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和衷共济谋幸福 团结奋进促发展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万山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城乡,一幢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鳞次栉比,一所所现代化学校传出琅琅书声,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解除病痛……这些美丽的画卷,展现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蓬勃朝气,也凝聚着海南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和力量。

海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生活着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56个民族。现有6个民族自治县,适用民族自治地方规定的五指山市、东方市,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三亚市,以及享受民族乡待遇的10个少数民族聚居镇,少数民族人口15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7%,少数民族地区陆地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8.8%。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力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巩固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命名了一批示范区示范单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我省出台《海南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迎春座谈会、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会议,对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民族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县(市)、乡(镇)、创建单位三级单位工作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机制。以“七进”为抓手,大力培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教材”,扩大社会覆盖面,营造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向同行的浓厚氛围。

如今,“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已经成为海南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以来,五指山市人民政府、海南省琼中女足管理中心等12家单位被评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赖小灵、杨莹等12名同志被评选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等10个地区(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儋州市和庆镇歃血结盟纪念园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20年4月,省政府对2015年以来全省各地区、各行业涌现出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进行表彰,授予海口市民族事务局等50个集体“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授予何春凤等99名个人“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于2020年9月底联合印发决定,命名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委会等30家单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并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委会、海南家园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举办了揭牌仪式,进一步扩大了工作的影响力。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民宗委每年都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海南黎族苗族节日——“三月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平台,如保亭“嬉水节”、三亚市“古尔邦节”、琼海会山苗族传统文化节等,开展趣味体育竞技、技艺展演、民歌对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和传承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筑牢民族团结共同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海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发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庄、军(警)营、宗教活动场所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广泛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了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族群众和谐共生、守望相助。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

近年来,我省努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2016年至2018年,海南省确定整村推进贫困村300个,其中民族地方少数民族村庄197个,占全省整村推进贫困村总数的65.67%。截至2020年底,全省民族地区所有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

产业支撑力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我省在民族地区鼓励困难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发展庭院经济“五个一”,即一块林地,一片果园、一块菜地、一群畜禽、一门技术,创建庭院经济扶贫示范村;积极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农业农村“三棵树”(椰子树、橡胶树、槟榔树)种植产业。民族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迅猛。

全省各市县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要求,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涵盖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建设加快发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

目前,我省基本完成每个乡镇建成1个至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每个市县建成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目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各市县还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产业。我省命名了25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3个少数民族村庄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极大地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丰富多彩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全省各族人民深刻交融、合力建设美好海南的历史见证。

多年来,海南各民族创作了曲风多样、种类丰富的民歌,涌现出一批热爱海南民族语言文化的原生态歌手,他们用独具特色的海南少数民族语言,将海南本土文化传遍岛内外。

省民宗委2020年面向全国启动“七个一”海南民族文化作品征稿。以海南“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面向全国征集“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剧本、一篇报告文学、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张相片、一首歌曲”等优秀的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作品。活动共收到各类稿件800多篇,评选各类优秀作品66件。

2020年,省民宗委完成了龙被制作技艺复制项目,通过专业公司将龙被的制作技艺以录像和图文的形式全程记录下来,完成了龙被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完整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22集纪录片《织锦上的黎族》已通过专家评审。这部纪录片以每集一个专题、介绍一个黎锦符号、讲述一个故事的形式,配以传承人制作黎锦、专家解说、现场介绍、动画等,内容十分丰富。

据悉,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3年在海南举办。海南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筹备工作,切实把运动会办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

除了引进人才,加快本地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对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坚持办好省级重点中学的少数民族特招班,积极扩大国内高校的“海南少数民族特招班”招生规模,加快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试行中高职“3+2”连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等改革项目,进一步厚植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积极开展“南海系列”育才计划申报评选工作。其中,评选“南海工匠”旨在选拔培养一批具有高超技艺、富有创新能力、带动作用突出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在黎锦、椰雕、贝雕、石刻、制茶等民族民间技艺方面有公认绝技绝活的优秀技能人才提供了成长发展的空间。

为了鼓励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发展,2017年,省委、省政府设立了“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人才贡献奖”,对14名长期在海南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海南日报海口11月3日讯)

标签: 和衷共济 民族政策 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