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 傅人意 通讯员 赵慧阳

“我以前不爱喷香水,现在就经常用了,不然人家说我不像香饮所的科研人员呢!”11月22日,今年51岁的唐冰风趣地和海南日报记者说。

唐冰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香饮所)所长,他所说的香水,是香饮所研发转化的科研成果之一——胡椒香水。

香料饮料作物本是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小作物”,许多品种在海南甚至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种植。但是近年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科研团队围绕“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四大经济作物进行科研攻关,共获发明专利86件,实用新型专利19件;开发出香草兰酒、香草兰香水等科技产品22种;兴隆咖啡等科技产品 11种;青胡椒、胡椒香水的科技产品9种;黑巧克力、可可椰奶等科技产品13种等。

这背后的力量,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科研团队多年厚积薄发,烧起的“三把火”。

引才留才是“第一把火”。中国热科院香饮所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热带植物园。白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给这里添了许多热闹,但是夜晚的寂静也在挑战科研人员的毅力与坚持。

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在这里扎根?为什么小小的科研院所能出现这么多科研成果?

“科研前辈为后人‘栽树’,帮助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团队中找到自身定位,所以大家愿意留下来。”这是香饮所可可研究专家秦晓威博士的感受。

秦晓威所说的“栽树”,正是多年来香饮所科研前辈解决了特有香料饮料资源从无到有“卡脖子”的问题。香饮所不断收集引进1800多份种质资源,建立了国家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目前,该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系统研制了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等作物资源描述规范、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和数据标准,系统评价种质资源600多份,筛选优异资源68份;选育新品种11个;培育新兴产业3个,为年轻科研人员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不断探索制度创新,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海南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政策》《海南省科技领域制度创新工作方案》等措施陆续落地,大大为科研人员“松绑”。

加大科研经费支持,正是香饮所烧起来的“第二把火”。2020年,香饮所香料饮料研究专家郝朝运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色热带作物产业链一体化示范”,申请到一笔957万元的专项资金资助。“近年来,重大项目科研扶持资金盘子大了、科研人员自主权多了、申请经费不用层层打报告了,就连一些仪器设备、基础建设都有专项资金扶持。”

除了专项经费支持,香饮所还通过打通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反哺科研,将每年利润的15%反哺科技创新。

“香饮所创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创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海南兴科热带作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科公司)承接加工产业,创建的国家AAAA旅游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开展休闲农业旅游与科普教育,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商品与市场对接销售,完成了产业链的闭环,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0多亿元,成为热带特色作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样本。”中国热科院研究员谭乐和表示。

人才留住了、资金到位了,如何鼓励科研人员勇于创新是香饮所烧起来的“第三把火”。

谭乐和表示,科研工作不倡导失败,却允许失败。“好比要制作一个杯子,我们在科研立项前已经做好顶层设计,同时设计好杯盖、把柄等各部件由谁来负责,中途即使走了弯路,也有动力坚持下去。”

日前,又一捷报传来: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热带香料饮料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和科技部联合颁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香饮产业如胡椒等本来是‘下厨房’食物,经过产业链提升,如今也能‘上厅堂’。未来,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推动下,香料饮料产业还将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利用科技的力量,支撑香料饮料小作物发展成大产业。”唐冰说。

(本报万城11月22日电)

标签: 香料 作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