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老人,只要说起爷爷,就会竖起大拇指。”王金昌说,因为爷爷当年在村里特别有威信,而且当年白沙起义,也是在爷爷等人带领下,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王金昌的爷爷就是王亚福,黎族,白沙乡什奋村(现为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什奋村)人。王亚福出生于1908年,少年时就喜欢打抱不平,村中不论大人小孩发生什么争执,他都爱辨清是非,他的公正评理得到村民的赞扬。

王金昌说:“久而久之,十里八乡,爷爷的名声很响。也正因此,当年村民被国民党欺压时,也会找爷爷商量对策。”

王金福的故事还要从白沙起义前三年,也就是1940年讲起。

1940年:带领什阳人民进行反抗斗争

1940年6月,日军连续几天轰炸牙叉地区,国民党白沙县政府把一批食盐贮藏在县城附近的村民家中后逃跑。轰炸中食盐受到了损失,国民党白沙县长邱海云祸于村民,诬陷什阳(当时是这一地区的一个峒)莫南村黎族“奥雅”王亚义为日本奸细,将其强行扣押。

莫南村村民变卖耕牛,勉强凑足300光洋去赎人。但邱海云收下光洋却不肯放人,还要追加罚款450光洋。后在乡长担保下,邱海云释放王亚义,让他回家筹集钱款,并扬言如果不交钱就血洗什阳各村。

王亚义回家后,找来村民王亚福等人商讨对策。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再交罚款,只有组织起来反抗才有出路,并开始抗暴的准备。

7月,邱海云调集300余人气汹汹向莫南村进发,却遭到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村民的阻击。全村老少一齐参战,有枪的拿枪,没枪的拿石头和木棒。王亚福和符尤相组织100多人的尖刀队,随时准备同敌人进行肉搏战。同时,10多名年轻的村民也扛来土制荔枝炮,对准冲过来的国民党兵猛轰。邱海云攻打了9天9夜,始终攻不下莫南村,只好撤兵。

最终,国民党琼崖守备司令把邱海云调走,派黎卓仁接任白沙县县长。新任县长与王亚义和王亚福谈判,最终取消罚款,互不赔偿对方损失。

什阳人民抗暴斗争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黎族人民的斗志,为后来白沙黎族、苗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残暴统治,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1943年:面对欺压提前五天揭竿而起

1943年上半年,白沙红毛地区出现饥荒,王国兴、王玉锦乘外出买米之机来到什奋村,认识了“同宗兄弟”王亚福。

得知三年前带领什阳人民抗争的事,王国兴觉得王亚福这个青年有作为,于是同他谈及“反顽”斗争的事。听到“反顽”两字,王亚福立即举起双手表示支持,并自告奋勇要当好起义的带头人。

此后,王亚福开始秘密召集周围各村,包括牙炳、九架、那凡、探扭、南叉、细水等村的头人开会,进行宣传发动。会上大家群情激愤,一致推选王亚福和王定江等为起义领导人。

对此事,王亚福的孙女王馨说:“当年传递消息都是靠人口相传,为了秘密联络上各村头上,爷爷很长一段时间没回家,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跑,还要躲避国民党的追问和检查。”

1943年8月初,国民党白沙县政府召开驻地白沙一区保长会议,限各保在当月15日前缴齐所规定的各种税款和物资,还要抽壮丁,不够时独子也要抽,缺一名额要交500块光洋。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亚福、王亚义、符亚友、王定江等首领立即开会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将原定的8月17日提前于8月12日发动起义。

就这样,8月12日,白沙、牙叉、元门等乡4000多黎族、苗族群众,在王亚福等率领下,揭竿而起,以弓箭、钩刀、粉枪等原始武器,向驻在向民村和印妹村的国民党发起攻击,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1944年:坚持战斗一年后被国民党毒死

“一个多月后,国民党又反扑回来。当时起义群众没有来得及组织,武器简陋,弹药也不足,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队伍伤亡很大。”王馨说,不得已,王亚福和王定江等只好把队伍撤回志针村。

然而,国民党紧追不放,很快包围了志针村。此时,王亚福等起义队伍早已弹尽援绝,于是他当即决定,进行突围,然后将起义队伍化整为零,以保存实力,减少伤亡,各村起义群众分散逃入深山,继续坚持斗争。

“就这样,爷爷带着部分起义群众逃到山上。”王馨说,山上条件特别艰苦,饿了就吃山里的果子,挖山薯。而就在这时,王亚福的二儿子马上要出生。“奶奶躲过国民党封锁,只身上山找爷爷,没想到,路上就要生了,最后二叔就生在山里老乡家的牛棚里。”

在山上坚持战斗了一年多时间,1944年10月,国民党白沙县政府为了彻底瓦解起义队伍,派参议员王中汉(临高人)以劝降为名,持毒酒进山,趁王亚福不备,将他毒死,时年36岁。

王馨说:“我的父亲曾告诉我,爷爷了不起,面对强大的敌人,他勇敢无畏,敢于反抗压迫,敢于带头冲锋。”

如今,她的爷爷王亚福已经走了77年,他的故事还将一代一代传颂下去,他的精神还将继续传承下去。

标签: 红色 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