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变成“新农活”,镜头成为“新农具”,村里的土特产成了直播间的抢手货;告别背桶打药,动动指尖就可以完成化学除草喷洒作业;村民成为“上班族”,收入更有保障……

近年来,随着“南繁硅谷”的加快建设,位于鹿城一隅的崖州区科研单位聚集,科技创新成果涌现。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引擎”发力,吸引一批懂技术、爱农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也为长期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户带来发展机遇。活跃在崖城的“新农人”,正用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让土地生金,用汗水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返乡青年“开”无人机

在三亚市崖州区雅安村的一处田洋上,伴随着嗡嗡的声响,旋翼快速转动,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前进、悬停,农药化为白雾从机腹喷出,均匀地洒落在作物上。无人机掠过田间,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亩农作物的喷药任务。

站在田洋边,聂利灵活操控遥控器,给田洋上空的无人机发出左转、直飞、停留、降落等指令。聂利是三亚市崖州区雅安村委会副主任,也是三亚第一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控手。

几年前,聂利毅然放弃广州的工作,回到雅安村发展。村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聂利自然知道务农的辛苦。

“村民头顶烈日,背扛沉重的药桶进行植保喷药,半天才喷洒一亩地,效率很低。”聂利说,与人工喷药相比,植保无人机喷药更加精准,而且高效省时,可避免农民接触农药,因此也更安全。

了解到植保无人机作业的优势,2019年,聂利自费报名学习无人机操控。同期参加培训的都是男学员,看着身材瘦小的聂利,大家十分不解。不过,作为一名村干部,聂利有自己的目标:借助科技手段,帮助农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带动大家减负增收。

顺利考到植保无人机执照后,聂利跟着南繁基地的技术人员学习,操控无人机在试验基地里喷洒农药,并在村里推广植保无人机喷药。“以前农忙时靠人干活,现在靠高科技种田。”聂利感慨地说。

崖州区水南村,一架植保无人机在作业。

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崖州区农业生产机器化程度快速提升,农业植保作业的需求增加,这也吸引不少大学生返乡创业。该区水南村“80后”大学毕业生陈达麒就是其中一员。

2020年,陈达麒辞去城里稳定的工作,买了架无人机,回村当“农民”,他的这一决定起初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一开始村里农户对无人机作业不熟悉、不信任,几乎没有人愿意把自家的农田交给他打理。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有机会在村民面前进行展示。一架无人机给一亩作物做植保只需3分钟至5分钟,日作业面积可达200亩至400亩。”陈达麒说,部分农户发现无人机植保作业的优势后,请他给自家农作物防虫、除草,目前他已组建自己的团队。

如今,田地里看不到农民忙碌的身影,只有无人机在空中作业,这一场景在崖州区已不再稀奇。

李六胜在操控水肥一体机。

庄稼汉成了“上班族”

春回大地,琼州处处生机勃发。三亚崖州区南滨居49岁的村民李六胜又开始了新一季的劳作,疏通农田水利、调试农机具、检查供电设备……“同样要下田,以前是农民,如今在上班。”李六胜笑着说。

“这就是我上班的地方。”李六胜指了指与家仅一路之隔的崖州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田间展示推广中心(以下简称推广中心)介绍说,他是这里的一名水电工,一年光工资收入就超过5万元。

“推广中心主要展示和推广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农业种业科技成果,项目占地477.5亩,建成高标准展示田456亩。”说起自己的就业单位,李六胜言语间充满自豪。在推广中心上班,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六胜发现自己是“种田门外汉”。

铺管道,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系统、喷灌系统……几年前,推广中心建设之初,李六胜看着截然不同的备耕和农业生产方式,不禁心生疑虑。直到田里的稻穗弯下了腰,李六胜不得不承认:“利用高科技种田,比‘老把式’更高效。”

经过培训,李六胜也学会了操控许多农业科技设施,“如今田变‘聪明’人变‘懒’。”李六胜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这些“黑科技”设施如何护航良种繁育。

“田里埋管道,哪个地块缺水就往哪里输水;控制室里的智能化水肥一体机,根据需求按比例调配好水肥,工作人员通过机器终端实时操控水肥智能控制系统,管网精准将水肥滴灌到植株底部。”李六胜说,应用这些智能化的设施设备,减少了田间管理工作量,提高了育种效率。

麦子喜在直播销售土特产

“咸鱼哥”直播卖特产

晚上9点多,崖州区港门村的村道渐渐安静下来,“90后”返乡创业青年麦子喜在抖音平台的直播间却非常热闹。鱿鱼干、墨鱼干、虾米、干贝……各种当地土特产在桌上一字排开,麦子喜忙着向网友推介。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三亚咸鱼哥。春节期间,我们的鱿鱼干销量很高,喜欢的朋友现在下单有优惠哦。”镜头前的麦子喜阳光而自信。

在成为网络主播前,麦子喜曾在张家界、三亚等地做导游。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旅游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港门村村民农产品的销路。正当他为此忧心时,抖音上一场场直播带货活动让他看到了希望。

买器材、搭支架、学摄影……麦子喜开始通过直播销售鱼干等产品,成为港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直播带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麦子喜仅凭一腔热血在直播间吆喝,观众却寥寥无几。于是,他一边参加直播培训,一边研究直播达人的带货技巧,还学习拍摄制作短视频,为抖音账号“三亚咸鱼哥”涨粉。

麦子喜明白,要想“出圈”,短视频一定要有特点。他将镜头对准港门村及周边村庄,渔民的日常劳作、家乡的美景美食,甚至在村里散步的老人都是他拍摄短视频的灵感来源。

白天拍摄乡村生活、鱼干制作过程等短视频,晚上化身“主播”卖特产,优质的视频内容让“三亚咸鱼哥”的粉丝量不断攀升,港门村的农产品也渐渐打开了销路。

麦子喜还将奶奶陈福兰晒鱼、打包鱼干及一家人的日常趣事拍成视频,此类充满生活气息的短视频受到网友喜爱,奶奶也成了他直播间里的常客。

如今,抖音号“三亚咸鱼哥”粉丝量增长至28.1万,最多的一天售出鱼干600余斤,销售额超6万元,麦子喜成了名副其实的“鱼干带货王”。

“三亚咸鱼哥”走红后,麦子喜便想着让整个村庄的鱼干也“火”起来。不少村民将自家晒好的鱼干拿到他家中,让他帮忙销售。在麦子喜的帮助下,村民林琼忠家的鱼干卖出了100多斤。

麦子喜说,下一步希望打响“三亚咸鱼哥”这一品牌,将更多海南土特产搬进直播间,并带动村民加入直播带货的队伍,进一步宣传好崖州文化、港门渔村文化。

标签: 海南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