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双减”精神,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双减”之后,大型校外培训机构逐渐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校区的学科培训项目合并或取消,学科培训机构一周的课时量几乎对半斩。

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来说,一些有培训需求的学生就面临着选择,要么放弃培训,要么在平时日挤出时间培训。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减轻培训负担是好事,但同时提高校内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吃饱吃好”,才能真正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校内校外“5+2+2”悄然出现

国庆假期后的首个周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武昌区水果湖附近一处培训点。该培训点内,有多家语文、英语学科培训机构,课程在18时开始,只比小学课后服务结束时间晚了半个小时。

培训课程开始后,一些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还在家长陪同下往里赶,一位妈妈一手拎着女儿的书包,一手接过女儿吃了一半的肉夹馍,“晚饭都来不及吃,就带她赶过来了。”18时半,培训班里的学生才差不多到齐。

这种在校内课后服务“5+2”的基础上,再加上2个多小时的校外培训,也是部分家长在“双减”后的选择。一是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怕停掉培训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二是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性心存疑虑,但不愿意放弃;三是受到周围家长的影响,认为“别人在补,我就不能落后”。

这种“5+2+2”的方式让孩子在学校和培训机构间疲于奔命。一位初中老师坦言,“双减”后,书面作业量减少了,有的孩子晚上忙于培训,随意应付家庭作业,教学反馈反而变差了。

除此之外,一些声称可以提供周末“一对一”学科培训的机构也开始“攻略”家长。

初一学生家长郭女士9月以来接到不少声称可以提供周末“一对一”的电话,但是价格比“双减”前要高出不少,对方是谁,从哪里获得的手机号,她也不清楚。考虑到周中补课孩子精力跟不上,少数家长私下抱团,寻找可以提供周末补课服务的机构或者个人教师。

目前,许多家长对学科培训仍持观望态度:暂停部分校外培训,如果校内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孩子所需,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下滑严重,那就继续补习。

学科、非学科

培训鉴定标准尚未统一

在学科培训机构工作多年的程晓(化名)告诉记者,声称提供周末“一对一”培训服务的实质上是私人培训工作室,和进入监管视野的“黑名单”不同,私人工作室不仅没有证照,还没有具体的地址,通常隐藏在居民小区里,给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一说法在多处得到证实。

“双减”政策实施后,私人工作室的服务价格上涨了,而对于兼职的个人培训老师而言,初高中生的学科培训业务量几乎不受影响。

记者注意到,同为语言培训,有的在周末和节假日关门谢客,有的却照常营业。采访得知,营业的语言培训机构采用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多为体验式、探究式,声称不是学科类培训,不在“双减”范畴。那么,少儿英语、数理思维、国学等是否属于学科培训?学科与非学科类培训的区分标准在哪里?

今年8月,教育部就要求各地组织相关专家,根据培训的目的、内容、方式,对学科和非学科培训进行综合研判。如果培训实质上是对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9类学科其中的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专门学习,强调学科知识导向,为升学考试服务的,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就应当按照学科类来进行管理。

目前,学科和非学科类培训的鉴定并无统一的标准,但浙江、上海等地发布了具体的鉴定指标,除培训目的、内容、方式外,还增加了评价维度,即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以学业成就及学科类考试的成绩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视为学科类培训。

多位受访的培训机构人员表示,在鉴定标准尚未出台前,暂时不会转型打“擦边球”,会尽量减少可能违反规定的作法。家长们则认为,主管部门对培训的监管需要持续性、标准化,否则很容易让家长无所适从。

标签: 校外培训 培训机构 学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