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在产业园区、工厂车间就是移动课堂……在上海,一条产教融合新路径正走深走实。昨天举行的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与会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这既满足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旺盛人才需求,也为更多技能人才匹配合适岗位。实践中,市场主体深度参与高校课程设计、联合研发,由此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新生态。

贯通培养方案:中职生有机会成为研究生

报告明确,上海将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特别是,畅通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目前上海正研制“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层级。

审议中,不少委员认为,“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这一通道的打通,正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陷入“断头教育”窘境,导致其认可度、吸引力难以再上台阶。结合调研有委员发现,由于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在本市未设对应高职专业。为了顺利升入高职,不少该专业的中职生无奈转为护理专业。

大国工匠的培养,不能仅依托单一层次的职业教育,需建立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报告建议,加快建设五年一贯制新型职业院校,推动不同学段的职业教育实现学历与专业双贯通。同时,尽快完善“职教高考”制度,这一先行探索,有望助力铺设另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让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第二通道”。

解决供需矛盾:“学习工厂”助力“适销对路”

现实中,由于就业面小、学生自信心不足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有限。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二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如何解决?

报告明确,上海正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一方面,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由“学科导向”转变为“行业岗位需求导向”。近两年,上海陆续关闭了180个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点,新增41个专业点,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特别是,聚焦民生领域,新设养老护理等专业。

另一方面,借由需求端反向定制人才供给。即“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临港新片区,一批高校将为特斯拉等企业对口直供人才。这一新机制依托于一周前刚挂牌成立的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基地。该基地瞄准产教融合示范建设,将形成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科学研究、实习实训等综合性功能。

聚集打通学校到企业“最后一公里”。市人大代表严伟认为,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世界级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将现有“实习工厂”进阶为“学习工厂”,“院校可以拥有实验学习与测试环境,而企业则能开展生产研究,双方共同学习、优势互补,推动人才跨界联通”。

新型学徒制:确保每位学徒都能得到系统化培训

产教融合发展中,还有一种新模式正在铺开。今年,上海首次将“培训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纳入市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已培养1.54万名新型学徒,远超预定目标。企业新型学徒制正开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模式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徒究竟能习得多少真本事,无法量化判断。但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下,一整套科学标准确保每位学徒都能得到系统化培训。

事实上,在一些传统行当,越来越多90后正在“冒尖”。以养老护理为例,不久前结束的2021年上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不少90后摘得奖项。他们中许多人都因学校与养老机构的紧密合作,进行了大量实践操作。

报告指出,上海正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目前已启动6批“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学徒制试点,开设专业达61个。

(记者 王嘉旖 占悦)

标签: 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 高职 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