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校的“碎片时间”发挥高效用?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用智慧作业机器人与智能学习舱,成功激起了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怎么帮助体育“学困生”和“临界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结合健康大数据利用社团课程为他们开起“小灶”……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双减”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作为全国智慧教育实验区,闵行区以智慧教育助力“双减”,利用数据驱动实现提质增效,为破解“双减”下学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治理等痛点难点提供了有效新路径。

针对个性化需求,全方位提升课后服务内涵

教育信息技术是助力师生成长的“有力武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今年,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为落实“双减”新政要求,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上海全面做好“5+2”校内课后服务安排,凝聚资源,丰富课程,汇聚起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社会专业力量等多方资源,全力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内涵,吸引学生回归校园。

面对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要求,上海各校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辟专业遴选渠道。各区校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学得扎实,丰盈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打造新型自主学习社区,越来越多教室的“围墙”被逐渐打破,课后服务时段的各类科创、艺术、体育课程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参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在华东师大附属紫竹小学,学校利用体质健康数据、绿色指标数据、质量监测数据等表现性评价数据,构建了一套有活力和张力的高质量社团课程。依托“智能学程平台”,学生的课后服务选课菜单可直接推送到家长手机,而选课的结果数据经过梳理,可以呈现出学生缺失的学习领域,让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又能为学校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例如,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的白皮书数据,体育老师会整理出各年级体育“学困生”和“临界生”,通过与华东师大体健学院联动创设的体适能社团合作,每周两次在课后开展专门训练,提升这些学生的体质健康。

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高质高效作业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如何才能让高质高效的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支点是当下很多学校的实践研究方向。

借助数字化平台,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的老师在不改变师生原有作业习惯的同时,可借助点阵数码笔采集学生作业过程数据,实现在线批改作业,并依据作业结果数据、过程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精准把握。

为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的碎片化时间,学校还配备了智慧作业机器人与智能学习舱,智慧作业机器人可辅助教师布置个性化作业,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机器人打印自己的专属作业,针对各自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练习。作业完成后,学生扫描上传,教师即可在后台查看批改。智能学习舱内的模块则可以基于学情诊断和精准把握,为学生推送个性错题集、举一反三拓展练习等学习资源,让学有余力或需要寻求帮助的同学在独立的舱内完成自主学习。

作为全区教学管理的中枢,闵行区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一个区域统一智能作业平台,通过伴随式的作业过程数据采集,自动收集作业负担、作业质量、作业习惯、作业态度、学业表现等数据,实现作业业务的自动监测,为教师布置作业套上了“紧箍咒”。

据闵行区教育党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恽敏霞介绍,闵行区整体部署“1258工程”,即1个云平台、2种助手、5类用户、8大场景,让信息技术扎根教育场景,构建服务“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和市民”的系统工程,为“双减”的落地生根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教育数字化赋能“双减”的全过程,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以数字化推进“五育”融合。上海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独特优势,全面优化和提升对各类群体的教育供给服务水平,将数字化真正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记者 王星)

标签: 智慧教育 作业 学校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