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队名片: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于2005年成立,2013年注册为民办非盈利机构,是中国文物保护利用与社会组织联盟主席团单位,是致力于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文化团队。“回到田野,守望故乡”是其核心理念,志愿奉献是其核心价值。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以下简称拾穗者)被国家文物局授予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

带领老襄阳,品读“襄阳味儿”

谈起拾穗者,襄阳的市民并不陌生。吾爱吾襄·读城、南漳古山寨、老河口木版年画、漳纸工坊——漳河源自然生态与文化遗产保护、樊城历史街区文献档案、襄阳城墙及岘山研究、汉江行、万里茶道寻迹、口述史记录、汉江流域碑刻田野调查……他们的拾穗足迹,遍布襄阳的大街小巷、深山峡谷。

带着“回到田野,守望故乡”的初心,2022年9月,拾穗者“读城”研习班将走进市老年大学,带领老襄阳们,探寻“襄阳味儿”。

从确定进老年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拾穗者“读城”研习班的教师、拾穗者理事长颜拥军便毫不犹豫地将课程主题定为“读城”。

颜拥军说,襄阳,是一座从2800年前走来的古老城市,这座城市遗留的人文符号俯拾皆是。楚人祖先的筚路蓝缕,大汉王朝的龙飞白水,三国鼎立的风云变幻……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秦楚争霸、三国争雄、宋金之战、宋蒙之战,为这“兵家必争之地”做了沉重和壮烈的注脚。

对于听着这些家乡历史故事长大、参与家乡建设的老同志们来说,他们对脚下的这方土地识得透彻、爱得深沉。

“学员亦是成员,他们亲历、讲述的故事,珍藏的物件,也许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碎片。而我们的课程、书籍分享里,也许藏着他们久违了的记忆与心中的乡愁。与其说是授课,不如说是与这些成员一起以敬畏之心拂去历史的烟云,捡拾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开研学线路,学员也是拾穗者

对于学员们关心的课程内容,颜拥军介绍道,“读城”课程共分为四大主题,分别是:“铁打城池”读襄阳,“南船北马”读樊城,“一江碧水”读汉江, “十里青山”读岘山。

基于这四大主题,他还设计了“读城”研学线路4条15段,通过一节线上理论课加一节线下实践课,在教学模式上打出一套组合拳。

此外,颜拥军还在各条“读城”研学线路中加入了研学互动环节,如:在肢体丈量城门、发现文字城砖、唐诗吟诵、成语故事表演、汉服礼仪研习、跳马过关儿戏、黄蓉郭靖古装表演、尊师祭拜、手工泥塑制作等环节,将课堂搬进城市中,以多样的形式,带领学员们寻访历史文化痕迹,用心感受、用眼享受、用脚丈量故乡的文化印记。

为了增强学员们的参与感,让学员们感到自己就是拾穗者的一员,颜拥军还计划开学后根据学员们的兴趣和能力,开展研究工作,包括“寻迹襄阳”——襄阳文化遗迹辞典修撰、“星语心愿”——特殊儿童成长日记、“梦回大三线”——襄阳三线企业发展记录、“铁路枢纽的前世今生”——襄阳七省通衢的战略地位转换升级等口述史记录、“图说襄阳”——老照片收集整理并展览。

把文化的种子撒播进家庭

在5月的试课上,颜拥军讲完后,一位听课的学员站起身来说:“如果确定开这门课,我一定要第一个报名。”这句话,让颜拥军信心满满。

“印象中的城市,渐行渐远……”这是写在第一部《拾穗集》第一章中的一句话。

颜拥军说,最宝贵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略。拾穗者们,用记录、研究、保护、传播的方式,勾勒出这个城市的脉络。

2019年以来,拾穗者在拾捡文化麦穗之余,将另一个目标定为“以文化人”,即将文化的种子根植人心,在一个个家庭里生根发芽,继而滋养这座城市、这个社会。

颜拥军说:“如果说之前在青少年中开展‘读城’活动,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故乡自豪感’,让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那么,在老年群体里开展‘读城’,则是一种可能惠及万代的文化传承。”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老同志是一个家庭的“大家长”,他们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含饴弄孙,在整个家庭中,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颜拥军告诉记者,将“读城”搬进老年大学,除了可以更好地开展地域文化研究、整理和宣传工作,更重要的就是希望借老同志们之手,将文化的种子播撒进一个个家庭,并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的营养渗透进每位家庭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中,直到文化之花遍地盛开。

(记者 朱月皎)

标签: 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 老年大学 襄阳市民 研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