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车间夫妻”:走出大山,用双手撑起幸福小家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群

陈光福和陈绕红是浙江天能集团的职工,也是一对来自云南大山里的90后小夫妻。日常工作中夫妻俩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是工友眼中一对恩爱的“车间夫妻”。

“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西南大山,靠天吃饭,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早早就辍学。”陈光福说,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还有两个读书的孩子,虽然夫妻俩辗转广州等地辛苦工作,但是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015年,陈光福夫妻俩迎来了转机。在同村老乡的推荐下,夫妻俩纷纷通过面试,正式入职位于浙江长兴的天能集团,成为装配车间的职工,也是工友眼中一对恩爱的“车间夫妻”。

“我们想好好干,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但是,陈光福刚刚来到新的岗位,就遇到了难题。

“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工作,跟着师傅学习设备操作就花了很长时间,出错次数多了,我越来越紧张。”在离家一千多公里的陌生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重担让他倍感压力。幸运的是,妻子陈绕红和他分配在了同一工序岗位。

车间的师傅们见他们勤快踏实,又肯吃苦,都尽力传授技能。结束当天的工作后,陈光福还会自己一个人对照着操作工序,一步一步钻研学习,每次遇到难点、疑点,他都会记下,第二天再师傅请教。回到宿舍,陈绕红就充当起“考官”,提问陈光福工作中的各种理论和操作知识。慢慢地,他们俩也从新手成了老师傅,每个月工作量都位于车间前列。

2017年开始,天能集团开始推行精益生产,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进了大批自动化设备。期间,有许多员工因为无法适应变化,选择了离开,但陈光福夫妻俩坚持了下来。“每一次培训,我们都认真听,课后主动学习,我们慢慢地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熟练掌握了设备操作。”陈光福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光福不但很好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节,还利用休息时间尝试在岗位上搞发明、搞创新。2019年11月,陈光福参与的设备改善项目评上了公司的“五小创新”奖。忙碌而充实的工作,换来了家庭的稳定收入,夫妻俩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陈光福夫妻俩已经不用再为生计发愁,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他们不仅买了小轿车,老家的房子也变成了三层洋房,成为街坊邻居们羡慕的对象。

“我很庆幸我们找到了这样的平台,可以用双手创造出美好的明天,我还想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们都要用奋斗实干脱贫致富增收。”陈光福说。(张慧)

在铁塔上过春节

“报告,沪杭甬高速公路改建涉及500千伏电力线路迁改工程进场准备工作与安全防护措施布置完毕,工程正式启动。”今年春节,一场争分夺秒的86米铁塔立塔“大会战”却在杭州市萧山区的沪杭甬高速改建现场拉开了序幕。原来,只有过年前后这14天宝贵的用电负荷低谷期,才能满足本次500千伏输电线路迁改工程的施工条件。这也意味着,现场的342名施工人员将在工地上度过他们的春节。

“承担这次工程任务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因为这条线路担负着杭州亚运会主体育馆等重要场馆以及亚运村的电力供应重任。一想到自己能为亚运会贡献一份力量,心里就格外有成就感。”徐守博说,“这是我在浙江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对于在86米铁塔上过大年的“徐守博”们来说,零下3℃的天气无疑是清冷的,但新年钟声带来的希望和共同奋斗迈向未来带来的荣耀,又让这个春节显得无比温暖。(文章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看车人的坚守

提起春运,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涌动的人流、热闹的站台、归乡的喜悦,而对于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客运段深圳车队看车班的刘松来说,春运更多却是“静悄悄”的。

每天晚上6点30分,对不少人来说,正是与家人一起享用晚餐的时候,而此时,刘松要和同事们一起列队等候在济南站5站台,由他负责看守的K1283次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对他来说,每一个这样的夜晚都是一个不眠夜,春节期间更是如此。

列车缓缓停靠在站台后,旅客陆陆续续走出车厢,刘松开始与乘务员交接。备品交接、清点、登记,乘务员下车后及时锁闭车门,他有条不紊地完成这些工作。“别看工作内容很零碎,但缺了哪一样都不行。”刘松说,从上车开始,他首先要在自己负责的车厢内巡视,防止闲杂人员上车。

每晚12点列车的部分车厢要更换车底,需要看车人员把车上的备品挪到临近车厢,这项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接近4点。这期间,刘松还要在车内再进行一轮巡视,一边再次确认车门是否锁闭良好,一边清点车内备品,并对车内卫生间、洗脸间台面、电茶炉等进行消毒。刘松说,这样做不仅能驱赶寒夜中的困意,更是为了确保列车设施设备安全和环境清洁卫生,为旅客营造安心、舒适的乘车环境。

第二天早上7点30分,阳光已经洒满大地,列车乘务班组来到列车上。在与乘务员做好交接之后,刘松结束了一夜的辛劳。“在万家团圆时,需要我们默默坚守,只要能保障旅客安心回家,我的工作就值得。”刘松说。(新华社记者 邵鲁文)

装置应急操作“秒变”培训课堂

“老陈这堂课上的漂亮!现场交流,现场培训,现场解决,这样学得更快,掌握得更扎实。就好比学游泳,理论上知道应该怎么比划怎么游,可一下水全废,就得在水里扑腾着摸索……”2月7日,在吉林石化电石厂乙醛车间,讲起虎年春节期间的最大收获,操作人员刘斌津津乐道。

刘斌提到的“老陈”,是陈凤晖。今年刚开年,陈凤晖就因精细巡检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并因此获得厂长嘉奖令。这次,他又干了啥?

原来,2月4日大年初四晚21:11分,乙醛装置控制室DCS传出报警声,班长张晓东结合其他参数变化,做出了即将发生生产波动的判断,随即按照操作规程异常现象及处理章节启动确认和处置程序,一切都按步骤有条不紊进行着……

“我去现场看看”,操作人员刘斌正要起身,一双大手将他按回了座位。

“坐下,多难得的机会啊!”说话的正是陈凤晖,紧接着,他当起了培训教师。

“反应器某一组份突然变化,反应器的压力就会有变化,这时就需要快速……”陈凤晖手指电脑屏幕,一边操作,一边讲,就这样,装置的应急操作秒变教学培训现场。

“我到车间快三年了,先是外操,现在正在学习内操,平常光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都是些常规操作,遇到紧急情况,你这现场教学太难得了!” 旁边的刘斌心有所悟、茅塞顿开。

“化工装置平稳的话,谁都能干,监盘谁都会,就是遇到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才最能检验你到底学的咋样……” 陈凤晖字字珠玑。

这一幕,只是吉林石化电石厂以精准融合、精准施教、精准验收“三个精准”激发学习“内动力”,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考核”活动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围绕培养“全岗通”这一目标,该厂以 “一对多、一对一”个性化培养、师带徒、班组技能提升竞赛为抓手,以技能奖分配指导意见为保障,全力打造短板治理、链式培训、阶梯晋级以及差别化考核激励的操作人员技能提升新模式,截止目前,“全岗通”人员比例已达57%以上。今年,该厂还将通过持续深化“全员素质提升”,不断为企业安全生产和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通讯员 任丽敏)

钢结构车间的父子兵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2017年5月,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创建了一支钢结构生产制作的产业工人队伍,目前该班组共35人。钢结构四车间全面开展“产业工人-能工巧匠”培养工作,为国内最大口岸工程——横琴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开发工程输送钢构件2万吨,带动龙川县当地130多名农民工就业。(报送单位: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

标签: 90后 夫妻 车间 大山 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