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口北开热干面馆的黄婷婷,当她为关门4个多月的两家店铺房租和工人工资发愁时,银行上门送来了“纾困贷”。有了这笔贷款,店铺得以重新开业。去年,黄婷婷在后湖新开了一家小吃店。在崇仁路茶叶市场做了近20年茶叶批发生意的吕汤,也在政府的纾困贷款推动下,成了银行“座上宾”——“首贷户”。

从天而降的贷款和全程上门服务,不仅帮他们缓解了资金危机,同时也打开了一道“生门”,他们的“信贷生命”从此而生。

■商户差钱时银行上门“送”贷款

在汉正街品牌市场做男装生意的高先生,是武汉埃加阿豆服饰商行的老板。8年前,他从福建来武汉做男装生意,生意一直做得顺顺当当,偶有资金困难找同行、朋友借借,也能过去。去年,市场里人气不足,资金链绷得紧紧的。

这时,银行和市场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询问需不需要银行贷款,政府还能贴息,他这才开始第一次跟银行打上交道。

高先生说:“我们自己在广州有厂,每月资金周转就得百把万,其实贷个几十万作用不大。但银行人员告诉我,第一次信用贷款最高只能贷20万元。只要按时还款信用额就能增长,第二年最高就能贷到50万元,信用额度会逐年上涨,到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了。”

在崇仁路茶叶市场做茶叶批发生意的吕汤,同样来自福建,和妻子一起开店。“到武汉20年,我们都没找银行借过钱。以前,遇上困难都是找上游厂家借,他在货价里加上利息就行了,贵是贵点,图个省事。”吕汤说道。但从去年开始,他所在的市场里有了银行驻点。“资料、手续都在市场里办,银行的门都没进。我是首次办信用贷,最高只能办20万,没多久钱就到位了。比想象中简单、容易。”吕汤说道。“中行的纾困贷利息一年才4个点左右,比我的房贷利息便宜多了。”

中行硚口支行消费信贷经理、何哮波工作室负责人何哮波介绍,疫情后,为了将纾困政策送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手中,他们“主攻”硚口区内的13个专业大市场,为900多位小老板办理了“纾困贷”。

■银行“扫街”找到合格贷款户

在汉正街品牌市场见到康军时,他正在教商户如何申请政府贴息。今年52岁的他,以前在汉正街一个基层网点做行长,后来网点撤了,他就转做了消费金融的客户经理。

“我进银行那年,都是企业找关系到银行拿贷款。现在,我们是挨家挨户‘扫街’,找到合格的贷款户。”康军说道。

为了找到“首贷户”,很多银行通过大数据形成各式“白名单”,供贷款经理们按图索骥。

工行的“法宝”是经营快贷“白名单”。工商银行武汉分行普惠部负责人王翔告诉记者,“小微客户在开户、纳税、收单、结算、资产等各类场景留下的每一个足迹、每一点积累,均可作为其信用的凭证,每一份记录转化为信用,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快速的资金支持。”王翔说道。符合工行经营快贷白名单的客户,系统会自动将信息推送到客户手机上,客户可以根据信息找到贷款经理办理贷款。

在中行听得最多的是纳税“白名单”,白名单的侧重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纳税“白名单”就是通过税收、资金流水数据勾勒出用户的经营行为,回答是否持续经营,是否按时纳税,是否遵纪守法三大核心问题。而武汉农商行则手握“两张名单”作为攻坚首贷户的秘密武器。

有了“大数据”的锁定,再加上客户经理的积极推介,很多银行的首贷户都出现较大增长。截至去年12月31日,工行武汉分行小微型首贷企业当年累计贷款发放户数588户,占全部小微企业存量有贷户数的22%。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对公普惠首贷客户新增833户,首贷户占对公普惠客户新增总量的21%。武汉农商银行已累计为433户首贷户发放贷款49.39亿元。

■小微企业“首贷”成功融资就不再难了

何为“首贷”?首贷就是小微企业第一次在金融机构获得经营性贷款。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获得“首贷”存在诸多困难,但实现首次贷款后,再次贷款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自2020年以来,已有多部门要求强化“首贷户”服务。

要增加“首贷”就要破解“首贷难”。那首贷究竟难在哪儿呢?据了解,一是首贷企业“缺信息、缺渠道”,二是“征信少、评估难”,三是“担保弱、风险高”。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占再清表示,银行信贷人员下基层在市场驻点,就是为了拓宽小微企业获贷的信息渠道,送信贷政策上门。而“征信少”的问题,通过政府部门的大数据比对,基本可以进行筛选。通过主动服务,让小微企业拥有更多伯乐。

(记者 王丹妮 陈小敏 程思思)

标签: 银行上门 合格贷款户 纾困贷款 贷款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