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点滴微光汇成满天星河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群
“狄彤、贾菲、韩帅……”早上八点十分,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十六研究所(七一七一厂)电装车间,单板装配班班长张婷准时点名,组织召开每天的班前会,对前一天的工作查漏补缺,并下达当天新的生产任务。
虽然岗位平凡,但却身手不凡。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女子在这个岗位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航天技能大奖”“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五一巾帼标兵”等诸多荣誉,为青春涂上了最靓丽的底色。
这些荣誉让张婷备感珍惜,但她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探索浩瀚宇宙,光个人优秀不行,必须要让团队的每个人都发挥出力量。”
在这个成员平均年龄只有 27岁的班组,如何帮助青年技工快速成长是当务之急。为了更好地“传帮带”,张婷和班组骨干人员动脑筋想办法、边干边摸索,总结了一套新人培训叠加专项培训和集中培训的“三角培训法”,还推出了在两个青工中间坐镇一个老师傅的“三明治工位法”。实践证明,这套方法能有效提升青工岗位成长成才的速度。
为了让组员学快、学深、学透岗位专业知识,班组从效率、质量、创新、成本四个维度对人员能力进行研判,在青年技工、熟练技工和骨干人员中分别开展更有效的靶向式学习,同时每天坚持开展10分钟的“一讲一学”活动,现场教学、人人参与。
“经验丰富也要不断学习,不然很快就被你们比下去了。”“不怕学不好挨骂,就怕师傅是学霸啊!”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中,老师傅、青年员工互相打趣,互帮互促,不让一个人掉队。
现在,航天领域的元器件的体积越来越小,有的电路板只有硬币大小,有的焊点多达几百个,这要求操作者既要手工焊接能力强,还要组合、装调功夫好。
为了提升“真”本领,班组定期邀请工艺人员、高级技师进行经验交流;积极开展技能比武竞赛,以赛促学、交流技艺;把每周的质量分析会作为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学习不断总结提升。张婷还总结了自己参加航天技能大赛的经验,编写焊接实践教材,开办“技师大讲堂”,将操作技能技巧和经验要领倾囊相授。
实践出真知。一次,一批产品加工任务分到了单板装配班,但是加工产品需要的工艺方法、操作工具辅料、工艺参数与现行产品的差异很大,这是一次有难度的挑战但也是难得的学习提升机会。那段时间,团队每个人的小本上都密密麻麻记满了要注意的问题,并不约而同坚守到凌晨……产品交付时,客户“交检合格率高、外观一致性好”的评价让大家拍手庆祝的同时,心底还升起一股无所畏惧的豪气。
“年轻经验少,但思维活跃、行动力很强。”随着航天产品对于高精度、小型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焊接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和工艺技术的新要求,班组充分发挥每个人优势,放开手脚做改进、找突破。
经过充分学习调研,和技术人员沟通后,他们大胆尝试,对装配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反复开展分析论证、试验攻关,先后攻克了多层印制电路板高可靠性焊接等十几项技术难题。
点滴微光汇聚成满天星河。面对航天产品指标性能高、任务节点紧的高要求,这个年轻班组的每个人都在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确保每个电路板、每个焊点的质量,为包括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在内的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任务交付高质量的产品。在这里处处闪烁着让人温暖的光,它是脸颊上流淌的汗滴,是厂房里通宵明亮的灯,是被肯定时脸上灿烂的笑容……(文/韩琴 图/董振兴)
中欧班列司机的午夜“云课堂”
“儿子,今天英语我们复习‘有能力的’单词。”“儿子,跳绳主要是是握绳的姿势,你上次抽到胳膊就是姿势不对。”3月18日23时30分许,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集中管理点内,中欧班列司机郭福祥,在房间里准时上线,和同样身在外地的妻子刘昕,为上高中的儿子郭恒岳开启家庭“云课堂”。
今年48岁的郭福祥,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机务段满洲里出国班组的火车司机,担当着满洲里至俄罗斯的后贝加尔间9.8公里中欧班列牵引任务。
为了保证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从2020年4月16日起,齐齐哈尔机务段对出国班组的工作班制进行调整,将28名司机分成两组,分批进行集中管理,即14名司机在车间集中管理点工作一个月后,到地方政府指定隔离点集中隔离14天,再居家健康管理7天至9天,进入下一轮循环。
郭福祥是第一批实行集中隔离的司机,从去年到现在近700天,他隔离了500多天,在家的时间只有100多天。
郭福祥忙,他的妻子更忙,郭福祥的爱人刘昕是满洲里市十二校的一名英语老师,儿子郭恒岳在海拉尔市重点高中读高二,一家三口平时聚少离多。
“我媳妇学校忙,儿子在海拉尔只有我70多岁的岳父、岳母陪读,老人能照顾好孩子,可是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就心有余力不足了。”郭福祥说。
妻子是英语老师,为儿子整理了一些单词题库,自己平时也喜欢体育运动,不能面对面,那就“云连线”。他们约定,孩子放学回家后,就通过手机视频和孩子聊天,讲课,为了不影响儿子休息,每次“云课堂”不超3分钟,时间虽然短,已经让儿子很满足。
“为你骄傲,老爸真棒!老爸注意安全,保重身体,我们一起坚持、坚守,克服困难,打赢各自的战斗!”儿子的鼓励,也成为郭福祥的信念支柱和动力源泉。(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张世光 通讯员王继凯)
坚持改善创新的技术能手
“这个多功能扳手真好用,省时省力还方便携带。”前不久,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焊装事业部员工康熙边换夹具边感慨。这个多功能扳手,便是由东风设备刘军荣技能大师工作室制作。
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刘军荣带领下,创新工作室坚持围绕降本增效、技术革新、工艺改进,以及现场生产中的重点、难点,开展现场改善创新,力争把创新做成常规,把常规做到极致。
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干不好一个团队的工作。刘军荣深知,只有一起努力,才能共同进步。目前,刘军荣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成员20多人,为了提高团队的技能水平,刘军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到和多年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员工。
“近几年,我们公司有不少员工转岗当钳工,要通过培训让大家尽快上手。我们一直在多途径探索各种培训方式。”刘军荣介绍,他们利用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培训、知识竞赛等平台,通过开展比赛、“名师带高徒”等形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加强工作室建设,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培养。
工作室成立以来,刘军荣花费更多精力培训和培养新人,组织开展“名师讲堂”,帮助一线员工提高了技能水平。刘军荣还独辟蹊径,用培训促进质量管控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供应商的技术标准、设备、人员技能、加工精度等进行考察,摸清其“家底”和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供应商员工进行加工技能、装夹办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供应商更好把控产品质量。近两年,刘军荣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功对十余家供应商进行了考察,促成并帮助他们以更好的检测手段,推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文章来源: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欢迎回家”“你们辛苦啦”……3月24日,北京五洲大酒店隔离区域大门缓缓打开,结束隔离的北辰职工们陆续走出来,受到了同事们的热烈欢迎。至此,北辰集团闭环内服务保障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2000余名职工全部结束隔离,进入居家观察阶段。当天,北辰集团工会举行了简短的迎接仪式,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文章来源:劳动午报)
近日,郑州客运段高铁三队党总支以“三恢复”(标准恢复、人容恢复、卫生恢复)为契机,对全员进行轮训,就如何提升服务能力和技巧聘请专业老师为大家授课。(文章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每一步都算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中国水电八局珠三角水资源项目部焊工班组共计17人,他们兢兢业业坚守在钢铁与焊花之间,每一步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发扬工匠精神,为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提供质量保障。(报送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