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冶京诚:数智化变革驱动转型升级

“在未知的领域努力探索,在已知的领域重新发现”——走进中国五矿所属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冶京诚”)技术研究院,墙上的两行红色大字异常醒目。

近年来,随着冶金市场由增量逐渐向存量转变,这家有着71年历史的科技型企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大幕。

聚焦绿色、智能发展重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并一以贯之;着力在激发科技动能上下功夫,探索推进研发项目模拟公司制运行……中冶京诚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举措,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21年净利润增幅达110.3%。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

在中冶京诚高线装备试验区恒温恒湿的装配车间里,高级技师张新炎目不转睛,正在以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装配着一台高速线材轧机。

据悉,此类设备普遍应用于钢铁行业,可以将钢锭拉成钢丝,最小产品直径达到5毫米。线材可直接用于建筑或制造螺栓、螺帽、铆钉等,我国每年产量大概2亿吨,市场规模超万亿元。

中冶京诚旗下的京诚瑞信长材公司总工程师马志勇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瑞信高线精轧机的技术水平,目前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最高轧制速度112米每秒,试车速度达到140米每秒,相当于每小时五百公里的时速,比飞机起飞的速度还要快,彻底解决了该领域技术和装备依赖国外公司的“卡脖子”问题。

面对整个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大势,中冶京诚围绕主责主业中存在的重大科学或关键技术问题及“卡脖子”问题,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瞄准行业前沿和市场发展方向,开展基础、共性、前瞻性技术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优势领域进行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优势为发力点,聚焦低碳、绿色、智能技术研发……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公司累计开展200多项研发项目。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6.3亿元,较“十三五”初期的2016年,研发投入额增加了近2倍,年研发投入平均增长率达21.9%。

数智化驱动转型升级

在中冶京诚电气测试实验室的电脑屏幕上,九江中厚板生产线工程“活生生地动起来了”。这个数字孪生工厂背后的数据和运转状态与千里之外的实体工厂完全一致,并且是透明的,不但能看见外表,还能透视其内部,可以知道工厂里每一条管道的属性、管道中的介质、流向以及承受的压力、温度等。

这是中冶京诚数字化智能化探索之路的成果之一。当今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包括钢铁在内的多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转型升级重要而紧迫。

“作为设计类的工程公司,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中冶京诚致力于在设计之初为工程注入数字化基因,让虚拟的数字工厂与现实的实体工厂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并实现工程全过程信息的数字化交付,以此为基础扎实构建工厂数字孪生体,实现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孪生的数据生命贯通。

“具备了构建数字孪生工厂的能力后,我们不但具有了设计、建造钢厂的能力,更具有了帮钢厂盈利的能力。”中冶京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宝岭用一个炒菜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能力的变化。在数字孪生场景中模拟炒菜这个过程,放多少油、油温多少,什么时间下鸡蛋,什么时间下西红柿,都可以通过系统记录下来。同时,可以利用“虚拟厨房”研究新的菜品和新的配方,研究过程不需要实体投入,从而大大减小了开发成本,达到“提质”和“增效”的目的。

京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永涛介绍说,至今年,中冶京诚已累计完成近20个数字孪生工厂的建设工作。同时,还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广到非钢领域,开发出智慧管廊、智能停车、智能楼宇、智慧河道、智慧水厂、道路智能优化设计系统等市政和水务领域的智能化产品,助力打造智慧型城市。

“刚性”改革释放活力

探索推进研发项目模拟公司制运行是中冶京诚通过新一轮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的缩影。2003年中冶京诚改制成为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今又入选“科改示范行动”,在张宝岭看来,与十年前的国企改革相比,此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落实层面突出“刚性”,真正把机制建立了起来。

聚焦科研项目管理,分级分类实施项目激励;建立起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科技成果获奖、知识产权申请、工程项目获奖、三维数字化设计等实施专项奖励;聚焦科研市场导向,大力推进研发成果市场化;积极推进工程项目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一项项措施渐次落地,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而效果从率先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的晋钢冷轧项目中就可管窥一斑。2021年10月10日,晋钢冷轧项目第一条主要生产机组—酸轧联合机组热负荷试车一次性成功,比合同工期提前50天完成,创造了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最短纪录。

“通过试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后,此后将扩展到更多项目。”张宝岭希望未来能够以探索和突破,带动企业实现更大发展。(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