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力守“沪”!建设武汉“火”“雷”两山的他们决战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通讯员 洪彦 丁媛媛

尽锐出战,血肉之躯筑起生命方舟,枕戈待旦,焚膏继晷点亮希望之光。

4月5日,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正式启动建设,曾在2020年奔赴武汉建设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中建安装建设者再次披甲出征,以无畏无惧、战天斗地的气魄和勇毅,拉开了一场抗疫新战役。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通过充分挖潜改建,建成后有望提供超过4万个床位,将成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计划于4天时间内改造完成。

中建安装承担了5号馆所有通风工程、5号馆/6号馆室外污水处理工程及部分室外电力工程施工任务。

数字,记录与时间的赛跑

时针拨回到2天前,4月5日10时,中建安装接到援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指令。

——30分钟。

集团总部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援建工作调度会,集团副总经理赵喜顺带领总部及上海公司相关人员火速奔赴前线,成立项目指挥中心。从接到任务到紧急动员、人员遴选、物资准备仅仅用了30分钟,首批45名经验丰富的管理骨干从多个项目部集结,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方舱医院援建点。

——3个小时。

进场首日,管理队伍立即开展资料搜集工作,3个小时迅速完成了现场勘察、图纸深化设计、进度计划、设备材料计划、劳动力进场到位计划、施工机具需求及到场计划编制,联络供应商迅速制定整体运输方案,连夜紧急调拨施工资源,上海公司第一批67名工友从各在建项目集结。

——24个小时。

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代行董事长职责,主持公司全面工作)周可璋组织总部相关领导召开视频推进督导会。苏杭分公司、南京公司一批批建设者从苏州、南京出发紧急驰援,一天不到,一支由96名管理人员、363名工人组成的“精锐部队”组建完毕,进场即决战,建设者们坚持不下火线,在疫情防控一线跑出安装速度。

——29个小时。

疫情影响导致交通不便,施工材料采购运输极其困难,项目团队日夜疾驰,及时与当地防疫中心、政府做好沟通、办好手续,截至4月6日15时,现场到达电焊机50余台、曲臂车25台,若干工机具共计4676套,分体空调70台、消毒机16台,为方舱医院建设解了燃眉之急。

汗水,浇灌万难不屈的壮举

凌晨的会展中心现场建设正酣,一阵阵机器轰鸣,一辆辆运输车驶入,工人们往返穿梭、接龙搬卸、紧张组装,中建安装建设者们夜以继日,24小时不停工,展现着“中建速度”。面对极限的工期、严苛的标准,项目团队分区域、分部位成立了3个现场工作施工组,以小时为单位排布计划,严控计划的实施和调整。

在方舱医院,不循环利用的排风系统将构成负压区,室外空气经杀菌处理后送入方舱,而室内污染后的空气经过滤处理后排出室外,避免造成污染和交叉感染问题。在这里,中建安装负责的排风系统由原会展中心排风管道改造而来,同时也是整个工程高难度系数的施工内容。

风管作为连接方舱医院与外部环境的直接通道,管道标高、过滤消毒设施安装品质直接关系现场安全,中建安装项目团队明确排风管道标高必须在地面24米以上的“底线要求”,同时一根风管长达3.2米,直径达1.8米,为便于施工、节约工期,项目团队当机立断,在场外选定两处预制加工厂,提前将所有管道在加工厂中一次性制成后运至现场组装,并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确保风管连接点“密不透风”。此外,管道落地支架安装点需要与移动卫生间、台阶等设施精准匹配,在卫生间尚未安装就位的情况下,项目团队将施工图纸细化到400多个具体点位,精准定位落地支架。

施工区域狭窄,物料堆积严重,运输机械几乎无法通行,建设者们肩扛手提,每一段管道和相关辅材,全部通过人力进行二次倒运,总长近100米的通道,一天下来,他们要走上百遍,微寒的春风中,他们身上的衣衫却早已被汗水浸湿。截止目前,7000多平方米的风管安装已完成80%。

守望,传递众志成城的温暖

一些场景令人振奋:猎猎党旗下,工人搬运的号子声、机械作业的轰隆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协奏曲。

一些镜头令人难忘:连续奋战后的席地而眠、布满血丝的双眼……这些奋不顾身、专心致志的身影,传递出无私奉献、奋进不屈的蓝色力量。

为了让前方“战士”们精神饱满、全力以赴投入方舱建设“战斗”,后勤保障团队迅速启动优化货源调配预案,紧急调配水、餐食、速食方便食品、棉被等生活物资以及洗手液、消毒水、口罩等防疫产品,搭建起直通“四叶草”的“物资运输长廊”,切实保障工地务工人员的基本生活和防疫物资需求。施工现场严格落实一小时一消杀,每人每班一核酸,施工作业中,区域间工人不能流动,全力确保零感染。

旗帜猎猎如虹,总有一股力量,突破阴霾,化为无惧凛冽的强大韧性;

总有一群人穿上盔甲,无往不胜筑起抗疫防线。

不达目的、不下火线,中建安装将继续决战决胜“四叶草”,用奉献和担当,同舟共济,同心守“沪”,向着交付节点全力冲刺,共同迎接春日曙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