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支团队在“黑中逐光”,研制出国内最大的面源黑体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通讯员 王绍旻 杨淑辉

“我们从来没做过这么大的面源黑体,能完成吗?”这是航天科工三院303所空天光学计量测试中心“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接到超大面积面源黑体(4.5 米×4.5米)研制任务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有难度不怕,我们哪次不是这样过来的。”突击队队长杨旺林给大家鼓劲说道。

是的,每一次接到新任务都像是一场“闯关”。

“黑中逐光”党员突击队共有9人,其中,博士两人,硕士7人,平均年龄30岁。“黑中逐光”是他们给自己起的名字,“黑”是指黑体, “逐光”是他们从事的学科、研究的方向,更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这支年轻的高知队伍建立了多项空天光学国防最高和区域最高计量标准和校准装置,研制成功了国内最大面源黑体、光学模拟器等系列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探月工程、战略预警工程、卫星载荷等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路“闯关”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笨重到轻盈,“黑中逐光”突击队一路披荆斩棘。

当第一个黑体在303所问世时,控制机箱、黑体辐射源都十分笨重,经过不断改进,重量减轻,性能提高。随着行业口碑不断提升,业务范围越来越广,空天光学中心迎来重大挑战——根据用户需求研制国内首个超大面源黑体(2.3米×2.3米)项目。

面源黑体,主要用于现场红外测温系统的实时校准,能有效提高测量精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检错率。超大面源黑体在行业内属于亟待突破的关键标定设备,属于“卡脖子”难题。突击队成员选择迎难而上。

研究到了最吃紧的阶段,高精度的温控系统像拦路虎一样横在面前。队员们绞尽脑汁验证,还是达不到要求。

深夜,一阵铃声打破了寂静,惊动了还在试验室思考的曹清政。电话那头传来宋春晖沙哑的声音:“试试多放传感器,让每个点都实时反馈,一定做好保温、减少散热。”

于是,曹清政重新布点、修改保温结构,这也意味着,之前很多设计都需要更改,工作量非常大。那1个月,曹清政几乎都是在试验室里度过的。初步设计完成后,又经过了20次讨论会、30次小组论证、前后修改了40多个版本,最终才确立方案。

推动产品系列化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订单也纷至沓来。这支队伍深刻认识到:黑体想要“服务于国计民生”,就要走系列化发展道路。

无论结构还是电控,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每一个产品都经过严格测试才出厂,保证每一位用户都能拿到优质产品。

经历了漫长的研制、测试、调试、试验、改进的研发过程,目前已具备系列化黑体的批量生产能力,尺寸从4英寸至12英寸,温度范围从低温至高温,共10余个型号的系列化黑体,可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外测试需求。

直面新挑战

超大面源黑体研制任务,这是国内外都未曾攻克的难题。

项目技术负责人宋春晖和大家一起反复讨论技术难点,最终仅用一周时间就拿出了超大辐射面源黑体的结构设计图、电气设计方案和装配实施方案。这背后,是所有队员们的辛苦付出。

因为所内场地所限,所里协调了兄弟单位的场地用于大尺寸装配。在装配现场,寒冷的环境让操作人员的手冻得通红,但焊线时他们的手一点都不能抖;厂房里没有厕所,队员们尽量少喝水;地点偏僻没有食堂,泡面、榨菜就成了大家工作餐的标配。

面对研制技术难度大和周期短的双重压力,团队日夜兼程连轴转,看着队员们气色有些不太好,宋春晖对大家说:“我再梳理一下,你们先回吧,明天在继续干。”

许久,等宋春晖再抬头,发现大家都没有动地方,还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奋斗。(张怡娟 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