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创新有大作用:滇中引水红河段1标2标的技术革新“二三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昌云 通讯员 任健

作业台车和扒渣机集成:每个班次节省38分钟

在标段的隧洞掌子面,扒渣机清理完洞渣,进行排险作业之后,等候在洞外的工人就戴好安全帽、穿好反光背心,立刻进洞登上扒渣机顶部的作业平台进行拱架安装工作。

“刚进场施工那会,还不能做到这样无缝衔接,因为扒渣机作业之后还要退到避车洞,等作业台车进到掌子面,工人才能爬上去作业”,负责小路南隧洞施工的中铁十局现场技术人员梅松介绍说,“现在不同了,我们把作业台车和扒渣机进行了集成,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扒渣机上用人工焊接一个作业平台”。

标段的总工叶森泉介绍说,“就是这样一个对设备的小创新,降低了隧洞开挖循环作业过程中机械往来的调换时间,平均减少每循环用时38分钟,施工工效提升了4%”,“我们全线有20多个掌子面,这样算下来,相当于我们在已有工作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每个月能多掘进100多米”。

促成这项小创新的,是梅松和农民工施工班组的班组长程堂斌。现如今,在扒渣机顶部焊接作业平台的小创新已经在滇中引水工程红河段施工1标2标的全线进行了推广。

锚杆角度定位装置:工效提升了20%

龙树隧洞的现场技术人员胡东在和钢筋班的工人交流时发现他们使用一种定位卡控装置,后来经过试验稍加改进,一下将拱架加工的工效提升了20%。

标段的质量管理人员李淼在进行质量初检时发现拱架锁脚锚杆和超前小导管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有时需要返工,和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曹晨晨、曾雄、冯巩一合计,捣鼓出一个锚杆角度定位装置,不仅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还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集水井变身沉淀池:建造周期节省15天

龙树隧洞的现场负责人李胜曾因场地不足、建造周期长而为洞口废水处理沉淀池的建造伤透了脑筋,直到有一天在现场巡视的过程中,洞内用钢板焊接制作的集水井给了他灵感。

“都是收集废水的,把集水井放大一点不就成了沉淀池吗”?李胜笑着说。

就这样,从画图设计到买材料,再到现场焊接拼装,一个具有三级沉淀功能、容量2500立方的钢结构沉淀池仅花了15天就制作好,而同样尺寸的混凝土结构的沉淀池,建造周期需要一个月。

任务倒逼叠加激励机制:“小创新”因此层出不穷

被问及为什么要创新,1标2标项目常务副经理郭标说,“我认为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进度任务倒逼我们要进行创新,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如何激励的问题,我们采用劳务工人积分制管理和现场进度评比考核的办法,激发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创新创效的热情。”

参与扒渣机和作业平台集成工作的程堂斌在一旁“作证”:“去年在标段劳务工人积分制管理考核中我被评为优秀劳务工人,奖励了一张过年往返机票呢。”

“目前标段53公里隧洞的开挖任务已经完成过半,我们力争到今年底能够完成到90%,”郭标说,“这里面,工地上小创新所产生的的大效果居功不小。”

标签: 滇中引水 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