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一线】

原标题:在浙江,由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结合创建的机器人创新中心,正试图打通研发与应用“自说自话”的堵点——(引题)

探索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的新可能(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倜然 实习生 石涵琳

阅读提示

聚焦于“新制造业”,浙江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他们聚焦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不断探索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的新可能。

通过科技成果商业化转移转化,既实现研发创新目标,又实现自我造血,为发展投入提供保障。

走进中国(浙江)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阵阵咖啡香气扑鼻而来。在创新中心的大厅前台上,整整齐齐排放着一排新鲜出炉的热拿铁,但后台工作区空无一人,只有咖啡机器人在磨豆、压粉、萃取。

在这家创新中心,这样充满未来感的画面随处可见。在这里,通过和企业、高校合作,研发取得的技术成果持续通过产品化销售、智能制造工程应用、内部孵化企业、技术授权/转让等模式进行商业化转化,既实现研发创新目标,又实现自我造血,为发展投入提供保障。

学校的课题与公司的需要往往相差较远

“这台机器是学生参与制作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的何芬副总经理介绍:“立项的时候,我们邀请了中国计量大学的两位研究生,深度参与项目的方案设计、试验验证与装配调试。”

咖啡机器人的成功只是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的小缩影。正是基于新松机器人、双环传动、浙江大学等联合创建单位间的深度合作基础,创新中心才得以成立。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学校的课题与公司的实际需要往往相差较远,需要创新中心担任产学研合作的桥梁,为企业提供表达需求的渠道,为科研团队提供深入一线的机会。

“头大啊!老师方案发过来的时候,很多东西感觉距离实际太远了!”谈及最初和浙江大学机械学院陆教授团队合作时的感受,何芬如是说。

为精准对接研发与需求,以该创新中心为桥梁,陆教授的科研团队进驻浙江钱塘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公司。学生们深入研发、生产一线,在实验室和车间里泡了一个月,成果显著。

“学生们罗列了很多可以研发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企业实际要用到的。”何芬对学生的成果表达了高度肯定。后来创新中心选定了一个应用软件开发项目,作为横向委托课题给了陆教授的团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联合申请了国家科技部的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创新中心还与浙大电气学院韦教授的团队进行合作。浙大电气学院、新松机器人与终端用户正特公司一起联合实施了针对休闲伞的智能生产线。浙大团队与新松工程师团队同吃同住,分工合作,共同开发完成了这个项目。该项目得到了当地经信部门的推广示范,也得到了省科技厅的研发计划支持,其中部分技术成果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要真正深入到以研发横线项目为纽带的校企合作,需要有针对性,建立在前期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单位都不会为了追求校企合作数量而乱撒钱。”何芬总结道。

“自愿组合”的创新中心创出全新模式

“新”这个字,贯穿创新中心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是新型创新载体,正在探索一种全新模式。”何芬向记者强调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出资股东构成是没有控股股东的,没有一股独大。但又要求建立独立企业法人,这就和一般企业主体差别很大。”

这家创新中心不同于以往的企业研究院,也不同于政府主导建设的科研院所,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产业联盟为依托,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面向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提供从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跨界型、协同型新型创新载体。

通过设立法人主体浙江钱塘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有限公司,围绕一个中心打造智造技术众包研发与解决方案展示推广双平台,创新中心实现将中心的技术成果进行商业化,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工程服务,面向市场进行创新产品销售,取得合同收入,持续滚动投入发展。

“我们还有很多创新产品,涉及汽车焊接,乒乓球训练等”。在大厅右侧还展示着一台庞伯特乒乓球发球机器人。该机器人拥有娱乐、训练、挑战、专业四挡模式,既能满足普通人群的运动需求,又能满足专业人群的训练需要。

在浙江圣奈尔服饰有限公司,一台台电脑横机“全成型针织机器人”正在高速运转,这是现在最为先进的一线成衣设备,由创新中心为企业研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依靠这套设备公司形成了快反供应链,每年的订单量增长30%左右。

“传统的毛衫一般是先分别编织前片、后片、袖子、附件,之后再经过人工缝合而成。而一线成型生产方式则是以整件、三维立体方式、一次性编织出一件毛衫,即一根纱线直接生产出一件成衣。”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

“或许有很多企业不想转也不敢转。”创新中心的陈晓副总经理称,“但机器人的加入,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求。这些企业总会分阶段分步骤改变的。”

人才培养与政策扶持双管齐下

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2021年,创新中心与多家客户开展合作,实现各类技术合同额约2300万元。例如,服务于一汽红旗,创新中心产出了一条先进高效的新能源整车机器人焊装生产线,能够满足4+N车型共线混流生产;服务于上海师范大学,设立工业机器人多功能实训平台,能够在满足可靠性、安全性、教学性的前提下支撑实践课程等。

“我们与机器人紧密扣连,更多聚焦于机器人的应用。良性发展离不开研发,这就涉及我们的人才培养。”何芬对记者说,在人才引进与研究中心建设方面,创新中心硕果累累。

“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依托自己平台和股东资源的人才培养,前期中心的第一批骨干力量全部由股东单位输送过来。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引进。”何芬介绍。

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与创新中心提供了熟识的环境与双选的机会。事实上,创新中心的校招对象多是校企合作项目团队内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已经深度参与各个项目,能力有保障,也累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专家指出,虽然成立仅两年,但创新中心已经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创新。持续发展下去,或能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其他地方制造业创新提供样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