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融水芦笙踩堂舞演出服务规范》《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百家宴服务质量规范》获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将于8月20日起实施。

融水芦笙踩堂舞和三江侗族百家宴,都是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民俗活动,声名远扬。如今,有关方面对二者进行规范,这既是保护和传承民俗的需要,也是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旅游的需要。

我国各地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数不胜数,而绝大多数民俗发展到今天,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变还是不变”。如果变,很多人、许多地方担心“变味”,生怕其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和“灵魂”。如果不变,倒是原汁原味了,但其中一些落后的观念和习惯却与现代文明相冲突,很难让当下的人们接受。而倘若无法传承,发展和繁荣无从谈起。

所以,许多传统民俗既需要有所变化,又不能随意变化。因此,对民俗活动加以科学、合理地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融水芦笙踩堂舞演出服务规范》《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百家宴服务质量规范》是新近批准发布的两项规范,这类规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时俱进。唯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回答民俗本身“想变又不知怎么变”的疑问,也才能破解外界受众对传统民俗“想爱却爱不起来”的难题。

一方面,与时俱进尊重共性,是民俗活动得以良好传承和获得更好发展的前提。共性是什么呢?是大家普遍欢迎的东西你得有,相反,大家普遍反对的东西你别有。比如,在许多民俗中,大家围坐一桌相互敬酒时,以前的做法是用同一个勺子舀酒喂到各人嘴里,很不卫生。侗族百家宴的服务质量规范,要求每张餐桌配备公用筷勺器具,是一种适当的“变”。

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张扬个性,是民俗活动继续吸引本地人甚至引来八方客的途径。一旦失去个性,民俗活动就没有了魅力和生命力。因此,在一个注重个性的时代,民俗活动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中,要特别注意让个性更加鲜明。《融水芦笙踩堂舞演出服务规范》统一了演出音乐、舞蹈动作、演出程序、吹奏方法等,甚至规定演出的男女演员的数量,这种严格、精细的要求,是防范芦笙踩堂舞因一些急功近利行为而导致其个性泯灭的必要举措。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传统民俗众多,除了很小一部分因特殊原因需要“束之高阁”外,绝大多数都需要现代人去认同、欣赏,然后才谈得上保护、传承、发展、繁荣。正因如此,传统民俗与时俱进,不仅不会“失色”,反而会更有魅力。我区有657个传统村落,其中280个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间恐怕为数不少的传统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民俗,如何让这些传统民俗更好地被当地人传承与发扬,更容易被外地人接受与喜爱,需要村落自身或者有关职能部门对它们来一番与时俱进地规范。

标签: 传统民俗 文化旅游 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