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方寸间览千年。

“十四五”期间,湖北计划运行开放20个以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有望达到260个,县级博物馆覆盖率实现100%。

“典藏中国”“国家宝藏”“云游博物馆”“上新了故宫”........近年来围绕博物馆推出的文化精品层出不穷,让一些原本冷僻的博物馆也成了“网红”。故宫博物院文创“大出圈”、海昏侯墓考古引发观展热潮、曾侯乙编钟“乔迁”新居引发万人云围观、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在央视连续4天现场直播等等,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公众对人文历史的热爱与好奇。如何拥抱这样蓬勃的观赏热潮?如何对接文化消费的新场景?这是如今博物馆发展的“时代之问”。

保护好历史文物,就是保护好历史的见证。过去,博物馆大多在大都市。如今,一些散落乡野城镇的文物,也有了“家”。按照《湖北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全省各县都要覆盖场馆。建在县城的小微博物馆,同样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成就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服装式样、生活器皿、建筑艺术等,都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智慧结晶,是鲜活的历史,有形的遗产。历史是有刻度的,一个个文化遗址就像大拼图里的小碎片,小小一个细节就能见微知著,感悟古人的考究与精致、中华文化的隽永与婀娜,折射出一幅历史上活灵活现的生动画卷。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我们要不断在古典美学中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探索传统的天人合一、包罗万物的东方思想和美德,从中汲取指引前路的精神力量。

行之于心,更要惠及于民。文物承载灿烂文明,维系民族精神,要将我们的历史文化景点推向更广阔空间,需要将每一个考古遗址公园、每一个博物馆,建得有温度、有质感、有情怀。现实中,有些地区对文物的管护意识不强、运营管理不善,尤其是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等严重误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历史文物,才能让散落在大地上的诸多文化遗址,真正成为地方文化的“精神氧吧”。

用心用情讲好博物馆里的“诗与远方”,让人们通过与历史的对话和未来相逢,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浸润当代生活。

标签: 博物馆 湖北 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