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们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向世界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这里论述《茶经》,千年禅茶蜚声海外;一百年前,“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这里著书立说书香传世;如今,激情澎湃的“梦想地”展现出最前沿的创业创新文化。纵观上下5000年,“文化”二字始终贯穿余杭历史,深入骨髓生生不息。

陀螺“转”来五千年好运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文化过年”是杭州余杭新年里最“应景”的一个词。春节期间,良渚古城推出了“陀螺”系列文化娱乐项目,小小的陀螺成为“主角”吸引了八方游客。人们在这儿打陀螺、磨玉器、做陶器、打年糕……“没想到小小的陀螺竟然有5000多年的历史,打陀螺‘转好运’,希望带来好运。”来自上海的张先生说。

“在良渚文化遗址考古中,出土过不少木陀螺,这些出土的陀螺造型和特征都与现代陀螺非常接近,考古学家推测是用作娱乐。我们和良渚先民可能拥有共同的童年记忆,陀螺转起来寓意着福来运转,转出好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已经开始制作玉器、陶器并广泛使用多种农作工具,稻作农业生产也已相当成熟。游客们可用良渚的稻米现场打年糕,用良渚陶杯、陶壶等良渚先人喝酒用的器具品一口米酒,或穿着良渚特色服饰穿梭于良渚古城……

千年宋韵在茶道,茶道之韵在径山。春节期间,走进“禅茶第一村”的围炉煮茶景点,一位位身着宋代服饰的点茶师正在仿古亭内手把手教游客体验宋代流行的吃茶,处处洋溢着宋韵气息和浓浓的节日氛围。径山村推出了“吃茶节”,恢复了宋代“点茶”,让游客在品茶过程中,感受宋韵千年文化。

5000年前良渚与千年宋韵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古老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

十五分钟“文化圈” 以文惠民以文化民相得益彰

日前,走进刚建成不久的径山书房,古朴宽敞的阅读空间窗明几净,窗外便是镜潭湖湿地公园。“家门口有环境这么好的书房,我们一有时间就会带孩子来这里看书,享受亲子阅读时光。”径山镇双溪村村民白雅琪的幸福感溢于言表。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径山茶宴、南宋点茶等“宋韵杭式”特色体验活动,致力打造图书馆和景区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一家家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一个个“余阅”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点亮“阅读之灯”,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已然形成。至2021年底,余杭区建成了45家三星级及以上文化礼堂、6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20个“余阅”公共阅读空间。这些新兴的综合文化空间,折射出书香余杭、人文名城的底蕴和气质,体现温情善意的城市温度。

精神文明之花盛放在余杭时时处处。“抗疫两年黑发变花白”的90后疾控流调工作者鹿燕青、“捡20万元现金物归原主”的8岁双胞胎姐妹、中泰街道老年食堂养老助餐员叶秀芳、2021年10月获评“中国好人”的98岁的退休教师庞汝勋……一个个凡人善举,编织成新时代文明之路上余杭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余杭建成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5个,文明实践点68个。“家头条”“邻里帮”“文E家”等文化场景在未来社区落地,群众有了更多“精神文化家园”。“以文化人润无声,以文惠民沐春风,文化不是附庸,而是制胜力量。”余杭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惠民、以文化人”余杭要深化厚植文化“最美土壤”,同时用“好家风”“道德模范”和“最美”文明系列为载体,提升文化韵味、营造文明生态,塑造独具余杭特质的文化底蕴和文明气质。

标签: 历史文化 良渚文化 文化遗址 新时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