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今年春晚的一曲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大火,节目中的几首诗词,连同渔樵耕读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都引起了人们很大兴趣。

那么,陆游这首《鹊桥仙》中的“卖鱼”,在真实的古代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中华书局今年出的彩图修订版《古人的生活世界》里是这样介绍的——

开封、南京、杭州等城市,其居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金陵人家素无三日之储,故每晨必有市”,“岁暮,人家争入市廛,杂买荤素食品。”

平常储备食物不超过三天以上,要过年了就忙着打货,这是清代的景象,与今天的都市生活已经有些相似。但是《古人的生活世界》认为,先秦时期,衣服、饮食不能买卖,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也提到:“古者……不市食。”就是说,市场不出售食物。但《盐铁论》接着说,后来社会上“熟食遍列”,可见食物市场从无到有、无法限制。

首先当然是粮米市场,然后是肉食。从战国开始就出现了专门的屠宰业,城市中的屠肆很多,如当时流行吃狗肉,有人就专门以屠狗为业。《史记》记载荆轲“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这里的“狗屠”就是宰杀狗的职业人,分工可谓非常之细。汉朝舞阳侯樊哙就是“狗屠”出身。南北朝时,南方也流行吃狗肉,于是“屠狗商贩,遍于三吴”。

然后就是水产市场了。鱼市在南方及东部地区固然很常见,如南京,“自镇淮桥口至沙湾饮马巷口,半里而近,夹道皆鱼盆也”。在北方的一些大城市中,也有专门的水产市场,如《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南宣阳门外,就是当时著名的鱼鳖市:“里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时人谓为鱼鳖市也。”到清代更出现了用冰块保鲜的做法,“杭州之江鱼船,来自宁波等海口。路远天热,鱼皆藏于冰内。无论何时到地,江干设有冰鲜行。”

如果是海鲜,那就贵了;北方内陆地区要想吃上海鲜,就要花更大的代价,所以说:“北来要作尝鲜客,一段鳗鱼一段金。”

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鱼是受欢迎的商品,基本上不愁销售。那么,陆游笔下那位闲逸出尘的“无名渔父”,即便是不近城门,应该也可以顺利卖掉鱼获。

这种相对比较潇洒自由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是“渔父”形象的来源之一;楚辞里的《渔父》篇,则是这种形象最初的文学写本。

《古人的生活世界》涉及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衣、食、住、行、玩、用,均作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本书曾于2020年8月出版,读者反应热烈,很快售罄。如今改为全彩印制、精修原图,增补了多幅与正文相关的图片,充分体现生活美学宗旨。

就“卖鱼”这个主题,书中配了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院水神庙的《渔夫卖鱼图》(右图)。此画绘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与陆游的年代隔了不到200年,系出自当地匠师之手。画面主题,看似五名官员正在畅饮之际,忽听外面传来叫卖声,才将渔翁唤入。画面中六人的神态动作,无不生动,更勾勒出彼此的身份、意图,反映了元代社会商品交易的一个场景,这一内容在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中是极难见到的。

(记者 李煦)

标签: 古人的生活世界 粮米市场 渔夫形象 食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