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共补充修改92处,包括补充了“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家精神”内容。推进科普阅读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营造科学氛围、带动创新之风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要走出几个常见的观念误区。

“科普书是闲书”?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絮叨:“你看这些闲书干嘛?有空做做题、背背书不是更好吗?”然而,这些“闲书”并不闲,其作用在于,一是培养科学兴趣、发现科学魅力;二是让青少年“接近”“亲近”科学,了解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为将来深入钻研科学奠定基础;三是帮助“科学”理解科学,形成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辩证科学思维,增强运用“科学”进行决策判断的能力。

“科普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固然,记背公式、定理、定律,这对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但是,任何学科都属于“质疑”的学问,“问题”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颠覆性思维在科学的“螺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能加快科学发展步伐、让科学增添活力甚至获得重生,并催生出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诞生。科普的“学问”在于把科学知识“溶解”于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全过程,既要“浇水施肥”“修芽剪枝”,也要使之“吐故纳新”“破茧成蝶”。

“科普对象只是学生儿童”?一提到科普,自然而然想到学生、儿童、青少年。其实,成人科普同样重要。同步培养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学习、阅读习惯,推进科普阅读,形成“大科普”气候,成人科普既要与青少年科普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又要区别对待。比如,面向成年人的科普书,在编排体例、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需要我们深入实际、强化调研、因“材”施策。

“科普只是‘小儿科’”?“大科学家去做科普,大材小用”“退休了再去做科普”……诸如此类认为编写科普读物和做科普工作是“小儿科”的观念妨碍了工作的开展。科普观念不强,导致一些科普读物粗制滥造,一些科普工作机构“进不了人、留不住人”。但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需要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要推动设立科普专业,对此应进一步细化举措、推动施行。

“科普只是科学家之事”?科学家是科普的重要力量,如何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要。但科普不仅仅是科学家之事,科学家与作家、画家甚至表演艺术家等的联合,成立策划团队协助科普是推进科学阅读的重要途径。科普读物的编撰、出版、发行仅是推进科普阅读的第一环,而举办讲座、阅读分享、学校教育、家庭互动、社区“渲染”等等必须步步紧跟、环环相扣。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爱上科学是科普阅读的理想。从科普载体、目的、对象、地位和实施主体上思考、规划、设计科普阅读,科普阅读的“烟火气”将伴随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步伐。

标签: 科普阅读 科学知识 科普对象 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