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好,第一是萧楼。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襄阳好,最好是隆中。曾是龙潜初九地,至今山势尚蟠龙,长啸振英风……”“世界读书日”,襄阳万人齐诵的《谢秋娘·襄阳好》,正是晚清襄阳名士王万芳所作。

为了让王万芳的故事为更多人知晓,将襄阳的文化传承下去,宜城退休教师李家祖,潜心研究,和王万芳的后人杨茂云一同耗时11年,创作完成了42万字的长篇小说《翰林王万芳》。

11年42万字,记录名士故事

“王万芳是宜城王集人,清末襄阳名士,擅长诗词,精于书法,与宜昌书法家杨守敬齐名,并称湖北二杰。他创作的《万州西山鲁池》《隆中对赋》《武当山赋》等著作和手迹等被记录于史志。”讲起这位襄阳名士、王集同乡,73岁的李家祖满是自豪。

生长在王集镇,李家祖打小就听街坊邻居讲王万芳的故事,而下定决心为王万芳著书,则要追溯到26年前的宜都之旅。

1996年,李家祖去宜昌宜都参观,当时宜都对当地走出的名士杨守敬很重视,不但建有塑像、展览馆,还编写了很多关于他的书籍。可在宜城,对王万芳的宣传却很少。

“王万芳是咱襄阳名士,写的都是宣传咱襄阳的诗词;把他推出去,就是把咱襄阳的文化推出去。”当时,李家祖就下定决心,要为这位家乡名士写本书。自此,他开始留意听到、看到的关于王万芳的故事。

2009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后,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的李家祖,开始潜心钻研,向着写书的目标迈进。

寻找名士后人合力著书

翻开《翰林王万芳》这部小说,里面讲述了上百个关于王万芳的精彩故事,内容有血有肉,情节引人入胜。这背后,是李家祖长达11年的辛勤付出。

为了查询史料,他经常独自从王集镇乘班车到襄阳市图书馆、档案馆,并拜访了不少本地的文史专家。而为了找到王万芳的后人,他在王集四处打听。

想到之前为镇上主编《王集镇志》时,调查过当地不少老字号,而王万芳祖辈在王集经营过油厂,李家祖便循着这条线索,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王万芳的后人杨茂云。

61岁的杨茂云告诉李家祖,家族油厂牌匾上的字正是王万芳所题,而且是用他最擅长的魏碑书写。并且,王万芳还有一位嫡系子孙在苏州当教授。

杨茂云为李家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随着交流的深入,有着共同目标的二人决定合作写书。经过多次修改,2019年,42万字的长篇小说《翰林王万芳》终于定稿,并于次年出版。

该书由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叶植作序,共分为35个章节,将王万芳出生、读书、考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担任教习、编写《襄阳府志》、抄录湖北先贤著作、衣锦还乡、担任国史馆编修、辞官回乡等一生的经历连缀成串,进而揭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此外,书中还附上了王万芳著名的诗词辞赋和书法作品。

上个月,襄阳万人齐诵的《谢秋娘·襄阳好》,正是王万芳晚年创作的诗,诗中生动描绘了襄阳的隆中、习家祠、岘山、鹿门山等名胜古迹。

对此,李家祖表示,如今,不少襄阳人通过《襄阳好》十首,知道了王万芳是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一位不与贪官污吏为伍,不与腐朽朝廷同流合污,以死明志的志士。

写到最后一章“吞金明志”时,李家祖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他希望通过《翰林王万芳》这一载体,让更多人了解王万芳的全部。

有望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除了《翰林王万芳》,李家祖还创作有《中篇小说集》、长篇历史小说《喋血襄南》《圆梦恨》和长篇历史人物小说《汉水赤子》上部。

走进李家祖的卧室,一面墙被做成了书柜,上面放满了各类泛黄的书籍,床边、书桌上也堆满了书。

李家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书香世家,太爷是教书先生,三爷也是教书先生,家族中有着良好的读书氛围,正是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1969年,李家祖成为了王集镇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从小到大,李家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尤其爱读文学类的书。初中住校时,他的零用钱都用来买书,吃饭、睡觉时捧着书不丢。父亲怕儿子读迂腐了,有一次,竟把他的书扔到灶里烧了。这让李家祖很难过,但他对于读书的爱并未因此放弃。

多年的阅读,让李家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职期间,他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教学杂志,也有散文、小说见诸各类文学刊物。

退休后,他还主编了《王集镇志》《王集镇地名文化故事》(收集在《宜城地名文化故事》内)以及传记文学《王集儿女英雄传》。

目前,他正在写《汉水赤子》中部,讲述宜城市王集镇方阁村王全国的故事。

四川一出版集团有意向把《翰林王万芳》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目前在洽谈中。

今年4月,王万芳的嫡系子孙在响水村鲤鱼山顶部西北处,将其原来的坟墓重建。

“只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襄阳人的故事一定会为更多人知晓,襄阳文化一定会传播得更远。”李家祖说。

(记者 朱月皎)

标签: 襄阳文化 翰林王万芳 长篇小说 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