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于2006年首演,是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2007~2010年度话剧金狮奖优秀剧目、中国话剧100周年诞辰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获奖作品……该剧于2016年复排青春版,此次是再度复排。

《南越王》讲述了一个人、一座城的故事。公元前204年,赵佗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从30岁的而立之年到106岁的期颐之年,南越王赵佗用七十多年独特的生命历程书写了南越历史的缩影,展现了历史进程与个体生命纷繁交融所呈现出的瑰丽与绚烂。

关于南越王,史料中的记载不多。话剧《南越王》以三位帝王为时间线展开故事。大幕开启,舞台中间呈现秦始皇的大幅画像。秦将赵佗带着“天下一统,马放南山”的壮志来到南越,中原文化和南越文化融合。秦亡后,“南越人不打仗”“法者所以爱民也”,赵佗于是建立南越国,称南越王。

第二位皇帝是以字幕的形式出现:十年之后,刘邦称帝,西汉初期。赵佗修建商路,南越人吃上了来自中原的牛羊肉、美酒。“我南越建国十年,与世无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统,马放南山。”此时,汉朝廷使者陆贾前来说服南越归汉,得知刘邦定都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赵佗表示“正是我梦寐以求之景象”,认同刘邦的治国方略,于是归汉。

第三位皇帝刘恒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陆贾再度来南越劝赵佗归汉。此前吕后夺权,身在长安做人质的赵佗母亲被乱刀砍死。当初是陆贾带赵母回长安的,当所有人都以为赵佗会杀陆贾的时候,赵佗说,“你们都小瞧我赵佗了。”“记着娘的话,天下安逸是娘的心愿。”于是二度归汉。

不断打磨提升

相比2016版,这次更专注他的内心

《南越王》以人文之美打动人心,该剧关注赵佗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内核,他务实、豁达、低调,他追求和平、长治久安,他和母亲都认为“什么都没有天下的安逸重要”。在导演王筱頔看来,在那样一个乱世争霸的年代,这是非常先进的精神内核,“在秦汉时期,赵佗确实是个异类,从陆贾的一席话中可以侧面看出,‘将军为何在天下未定之时手握重兵却偏居一隅?’这个戏的戏剧主题非常宽泛,2000多年前他的人物特质就是非常先进的。”

2022年复排再演《南越王》,是广话对城市文化的态度和坚持。“赵佗身上特别能反映出广州这一方水土的人文特点。”可以说,广州的城市性格,受赵佗的影响形成,比如务实。广州的城市精神和广州人的性格气质,都能在《南越王》中一一对应,“这个戏是正宗的广州历史题材,它的审美品格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流失。”王筱頔说,“对历史文化的传播也是《南越王》的一个重要创新。”

在主演孙亚军看来,赵佗心胸宽广,永远是一种放松的状态,而广州人恰恰如此。“我在广州生活了21年。这里的人谦和友善、平易质朴、包容心很强。赵佗把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传了下来,他低调务实,让南越变成钟鸣鼎食之所。”孙亚军这样理解广州和南越王的关系。

此次复排较2016版删减了一些内容,“故事的主旨和剧情走向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对人物的解读更准确更有深度。”王筱頔说,“相比2016版,我们更专注他的内心,他的高寿一定和他豁达的性格特征有关。因此,这次复排,让他在对一些事情的态度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比如陆贾带着赵佗母亲坟前的一抔土劝说赵佗二度归汉。之前赵佗的表现是怒不可遏,这次复排则是一句带有自责感的“丞相,你们都小瞧我赵佗了”。这样的处理,让人物更丰富。从细节上看,《南越王》一直在不断打磨提升。

广话典藏剧目

跨度17年的传承是隽永的力量

《南越王》是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典藏精品剧目,也是艺术传承之作。这部剧目不仅投入了大量华美的服装,还配备百万元级别的舞美置景,广话演职人员几乎全部出动。“《南越王》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十三号剧院真正意义上的保留剧目的诞生。”导演王筱頔如是说。

史诗大戏《南越王》,配得上“经典”二字。

经典在于坚守。《南越王》2016年复排时,只用了12个电脑灯,大量使用的还是成像灯、回光灯。“现在,很多剧场都是大量使用电脑灯。但《南越王》这部戏,至今仍然坚持使用回光灯。”王筱頔说,“电脑灯没有回光灯的那种力量,回光灯的颜色很舒服,很有温度,普通灯的光线融合在一起,有油画感,有韵味。”

经典在于传承。正如王筱頔所说:“一个剧目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一方面是它的人文精神、它的戏剧价值不过时,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一台这么优秀的演员。”

首演至今,《南越王》的时间跨度已有17年之久,演员间的艺术传承,让《南越王》至今仍能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现在的主演孙亚军,就是从最初的群演到B组南越王再到如今的南越王,“一路走来,也是我慢慢成长的过程。”

2005年底,《南越王》建组。当时孙亚军还是群演,即使是一句台词都很珍惜。“我在里面演了两个秦兵,有两句台词……”

后来,“初代南越王”张页川为了培养年轻人,提出让孙亚军演B组南越王。“如何让所有人都认可我呢?”孙亚军骨子里有陕西人的倔强,“我又再度专程去了南越王博物院,请专人讲解。张页川老师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和帮助,李伟英等老艺术家也给了我很多指导。此外,就是自己不断地体会。慢慢的,导演对我的意见也一天比一天少,我知道自己在进步了。”

2016年复排青春版,换了一拨年轻的演员,孙亚军依然是主角。演《南越王》这些年,孙亚军从四级演员进阶到一级演员,“以前演这个戏很累,现在有些地方能让自己缓下来,因为对人物的理解在不断加深。”

不唯孙亚军,倪超、徐凡、胡炜……广话的一众优秀演员,在《南越王》中换着大大小小的角色轮着演,一部戏,不仅见证了自己的青春时光,还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可以说,《南越王》见证了广话的发展,也见证了广话人的发展。戏剧是研究人的,随着创作者年龄的增加,也会有更多的体会,“我们要表现对一个作品、一个戏剧生命的敬畏。这个戏,我从30多岁排到50多岁,对生命的体验和认识,也更加深刻和从容。”导演王筱頔说。

艺课堂

何为“十三号剧院现象”?

十三号剧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深居广州天河区沙河顶的小巷,却因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戏剧情怀,成为不少话剧观众心中的“港湾”,形成独特的“十三号剧院现象”,它是广州话剧的一方精神沃土。

《南越王》就是个例子,只要演出就场场售罄,老观众都很期待,毕竟,大制作《南越王》几乎出动了广话所有的演职人员。《南越王》曾于2017年4月在匈牙利著名的百年老剧院——布达佩斯威格剧院首演,同样博得了当地观众的掌声,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南越王》的创作和传承体现了十三号剧院的艺术坚持,以具有审美品格的戏剧作品滋养人的精神世界。“身在广州,一定要看一场《南越王》。”观众这样的评价,也体现了广话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之路走得坚定又深远,扎根于人民的文艺作品才能为人民所喜爱,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2006年看过首演的观众

如今带着孩子来了

曾经看过《南越王》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好评。

有的说,丰富了历史知识。“自从带孩子逛了南越王博物院,他就对南越历史很有兴趣,这次借着话剧《南越王》,更深刻地认识了历史。”“我对历史很感兴趣。赵佗名字听说过,但是详细历史不清楚,看《南越王》为历史补上一课。”

有的说,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了解。“历史题材类的话剧,以前真的没看过。知道了南越王的故事,也了解了一座城的历史。”“带上孩子一同观看这部话剧,作为地道的广府人,希望他能更多地了解广府历史,热爱这座城市。”

有的说,从另一个维度,更加深爱南越文明。“多次在南越王博物院欣赏那些两千年前的文物,漆花屏风、玉角杯、玉舞人……可惜物不能言,只能靠想象去与那段历史产生联结。话剧通过演员们的演绎,带领我们更加立体生动地了解南越的文明。”“给学生讲解南越这段历史时,加入话剧这个参照的角度,增加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尤值一提的是,4月8日,《南越王》2022复排版首演,2006年看过首演的观众也带着孩子来看了。林女士2006年来广州读研究生,和同学一起在十三号剧院观看了《南越王》,“初来广州,《南越王》就让我对广州的历史、人文有了深度的了解。”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发展,成为“新广州人”。如今,林女士带着10岁的女儿来看《南越王》,“当时是张页川演的南越王,印象非常深刻。这次带孩子来,她对几次出现的字幕很感兴趣,看懂了时间线,只能说《南越王》的主创太高明了。希望孩子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了解,才会更加热爱。”

事实上,诞生17年来,《南越王》已影响了这个城市的两代观众,这样的作品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爱得更加深沉。这样的创作和传承体现了十三号剧院的艺术坚持对这座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主演孙亚军也坦言观众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演B组南越王的时候,我的父亲和姐姐来广州,看我在台上演这个戏。我从上大学到工作,离家十年,家人的肯定最让我激动。”

(记者 张素芹)

标签: 话剧金狮奖 南越历史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 典藏精品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