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画、玩音乐、跳广场舞、感受非遗魅力……这个炎炎夏日,我市多部门举办公益课堂、开展惠民演出、进行文艺培训、送去文化服务……他们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文化艺术需求,结合文艺工作者或志愿者的专长,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文艺惠民活动,让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志愿小组送文艺下乡

近日,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文艺点亮生活”——襄阳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帮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火热进行。市群众艺术馆根据帮扶地区的文化需求及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分小组对南漳县五个乡镇开展文化志愿帮扶。

7月11至15日,东巩镇完全小学美术培训活动举办,课程内容是指导学生制作以郑渝高铁、襄阳名胜古迹为元素的文化衫和文化扇。7月18日,南漳九集镇广场舞培训活动启动。在南漳县九集镇九集社区,市群艺馆的舞蹈老师向群众讲解动作基本要领。舞蹈老师先演示一遍,再通过分解动作教授舞蹈细节。“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姐妹们跳得越来越好。”广场舞爱好者徐翠芳高兴地说。

据了解,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到南漳县薛坪、东巩、九集、城关、巡检五个乡镇,进行非遗技能、美术、广场舞、大合唱等培训,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这个假期

“非”常有“遗”思

一招招太极刚劲有力,一个个藤编小巧玲珑,一阵阵歌声优美动听,一张张剪纸形象生动。“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这个假期‘非’常有‘遗’思。”7月15日,伴随着孩子们齐声高喊,2022年非遗少年暑期普及班圆满结束。

为培养青少年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鹿角门社区举办非遗少年暑期普及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非遗少年暑期普及班开设纸藤手编、南漳剪纸、玄门太极、传统音乐四门课程,每门课持续一周时间。

授课老师们由浅入深,将非遗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解出来,带领孩子们了解、爱上非遗。“我编织了小花篮、小乌龟、小鱼等作品。”“我学会玄门太极的入门招式——云手九式,走到哪儿都想练一练。”孩子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期待再次开班。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非遗少年暑期普及班,让孩子们在学习体验中了解非遗,是一种全民艺术普及与非遗有机结合的尝试。

留守孩子

唱响《襄阳歌》

7月7日,襄城区欧庙镇潼口村小学传来阵阵稚嫩的唱歌声。市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的老师正在教十几名留守儿童唱《襄阳歌》,这是市社科联支持社会组织实施“‘襄’约经典 传承文脉”项目的活动之一。

据介绍,全市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市社科联积极回应基层群众需求,开展“‘襄’约经典 传承文脉”公益项目,并和市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会共同策划了“潼口村小学留守儿童人文艺术素养提升”思政实践活动。通过“歌咏”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襄阳元素”古诗词,提升农村学生人文素养。

孩子们几乎没有音乐基础,但一点不妨碍大家学习音乐的热情。“我想赶紧学会《襄阳歌》唱给爸爸妈妈听。”学生小怡说,她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下周就能去湖南看妈妈啦!

公益课堂

点亮多彩暑假

此外,市博物馆的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市文物管理处的米公祠公益性书画培训课、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红领巾·公益课堂”、市文学院的“少年作家班”公益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堂,为孩子们增添了暑期乐趣。

7月17日,米公祠公益性书画培训课上,近30名孩子在书法老师谭儒宝的指导下,学习拿笔的姿势和要领。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黄健表示,米公祠被誉为书家圣地,在此举办书画课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画艺术。据了解,米公祠公益性书画培训课每周一次,总课时近40节,将持续一年时间。

暑假期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红领巾·公益课堂”开设了机械传动齿轮结构、创意美术、磁电兴趣、编程、3D打印、软笔书法、打击乐等课程。公益课程分为两期,一期班7月开课,二期班8月开课。

同样,在市博物馆,专业老师带领30名小朋友学习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培训班课程,掌握基本礼仪,了解馆藏文物。据悉,市博物馆于2018年启动小小讲解员培训课程,至今已举办5期,培养了一批热爱历史的优秀小小讲解员。

“多形式的公益课堂免费向孩子开放,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假日生活,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特别暖人心。”家长们纷纷表示。

(记者 张亚婷)

标签: 文艺惠民活动 群众艺术馆 文化志愿帮扶 基层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