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继樊城九街十八巷的老字号宋家鱼铺原貌复建后,马忠记花行也进行了复建,现已通过市文物局的验收。

9月5日,记者来到位于樊城九街十八巷历史风貌区示范街的马忠记花行,只见该房屋面阔六间,青砖黑瓦,有马头墙,是典型的明清古建筑样式。“马忠记花行南北长28米,东西宽19米,整个房子占地面积557平方米,属于并列两层三进的院落。”九街十八巷项目部工作人员马雪梅说。

“马忠记花行原建于清代,布局讲究,连天井院地上四角都有铜钱样的孔洞,这是排水暗沟的入口。”樊城居民、文史爱好者王夕平介绍,以前中山后街还有宋家鱼铺、周家染坊、冯家竹行、朱家酱园等,房子都很气派。抗战爆发后,马忠记花行和毗邻的宋家鱼铺被征用,收购的棉花大部分支援抗战前线。新中国成立后,马忠记花行改为国营的日杂、生资商店。

在马忠记花行的夹层墙内,还曾发现刻有“中国棉纱”四个正楷金色大字的半截招牌。王夕平曾多次走访探寻这块招牌的来历。他表示,新中国成立前,樊城大桥口以下有许多棉花行,其中浙江人钱卓在樊城一带棉花生意做得大。钱卓也是当时中国棉纱纺织公司的负责人之一、财政部花纱布管制局鄂北办事处主任。这块招牌就挂在办事处所在的房屋门面外,即马忠记花行门面外。

原市总工会退休干部邴天佑在《记忆中的老樊城》中写道:“襄阳、豫南盛产棉花。抗战时从这里运往川东北支援大后方。中纺公司派员驻樊采购,每年在樊收购棉花6000多担(六十万斤)运往四川大后方(重庆)。当时还整合棉花行业,在樊城开设‘合作社’建立收棉花处,有十多家花行参与收购。”

王夕平说,半截“中国棉纱”金字招牌,反映了抗战时期襄阳樊城一带是中国重要的棉花生产、采购、加工、中转基地,折射出樊城棉花行业的繁荣。

市文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马忠记花行是2005年襄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了襄阳市长江文物资源调查数据库,其修缮保护备受关注。为此,市文物管理处专门编制了复建方案。该建筑对研究樊城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及建筑形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据介绍,九街十八巷历史风貌区示范街共复建马忠记花行和宋家渔铺两栋古民居,等该示范街全部建成后,将对市民开放。

(记者 张亚婷)

标签: 九街十八巷 马忠记花行 市文物局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