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一线·怎样让技术工人有更多获得感②】

过去“技”锁深闺,如今鹊桥联姻(主题)


(资料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康劲 通讯员 王彦东 史双绚

阅读提示

不少公司职工创新成果集中在展台上,创新奖励也多停留在精神层面。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启动成果转化对接机制,让成果转化和生产企业鹊桥联姻,职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收益,职工的持续创新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人机数据背包、组合屏蔽罩、金属铠装柜一体化验电接地手车装置、变压器空载损耗综合测试仪……走进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党员创新工作室,满眼皆科技,处处是亮点。

“从成果到转化,到再创新再转化,这样的循环递进,已经成为我们创新成果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作为这间党员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郭锐带领团队时刻留意工作中功效费比大、危险系数高的“易爆点”“出血点”,主动发现问题、提炼需求、验证措施、改善现状,一大批创新成果由此诞生,他也因丰富的创新成果而获得了甘肃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作为变电运维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电力工程师,高级技师,郭锐聊起创新成果转化,也有着更深的感受,正是企业在职工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一系列机制创新,为职工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成果身份认证赋予市场转化金字标签

“过去,公司职工创新成果集中在展台上,创新奖励也多停留在精神层面,但总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缺乏内生动力和面向市场的推广机制。这让不少职工的创新热情也往往昙花一现。” 郭锐深有感触地分析说,“职工平时工作节奏快、任务多,难以平衡创新和生产的双重任务,慢工才能出细活的职工创新往往放到次要位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工创新的持久热情。”

郭锐介绍,自从公司启动成果转化对接机制,让成果转化和生产企业“鹊桥联姻”,职工名利双收水到渠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收益,职工的持续创新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介绍,国网兰州供电公司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职工技术创新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章立制、资源配给、团队组建、课题立项、专家评审、转化应用等一系列举措,激发职工创新内生动力。

针对成果转化的难点,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广泛调研,结合市场化转化的实际需求,开展成果转化身份认证和全流程“保姆式服务”。对列入转化库的优秀成果,组织力量进行专利办理,建立专利档案库;联系对口厂商进行前景评判,先模拟签订转化合同,明确市场转化需求。随后,再向创新团队明确市场要求,对创新成果打磨提质。最后再进入国网公司系统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平台,赋予待转化成果身份证,不仅便于第三方转化需求对应识别,也将职工的创新成果推到了市场一线。

多元模式栽下引凰梧桐

今年5月,经过成果打磨和虚拟协议的需求完善,兰州供电公司联合产业单位科技公司正式签订创新项目孵化协议。仪式现场,固化了4个推广应用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职工创新项目。同时,郭锐团队历时三载完成的《金属铠装柜一体化验电接地手车装置》项目,作为首例成功完成创新成果转化的项目,实现了主创人员收益分红。

这个装置的背后也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有一段时间国内屡次发生的开关柜导致的安全事故引起了郭锐的注意,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郭锐通过设计相应的闭锁回路,将手车使用中的危险降到了“零”,实现了“验电接地一体化”等12项功能,彻底解决了金属铠装柜的重大安全隐患,填补了国内空白。

“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多种模式的激励政策,不仅为团队注入‘强心剂’,还按下创新的‘快进键’,所得收益成为下一个项目的启动资金,市场与成果联姻的良性循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加入创新的行列。”现在,面对“真金白银”的成果转化收益,郭锐和团队成员对未来充满希望,瞄准了这一装置的升级版。

据了解,国网兰州供电公司将项目立项、创新团队和个人、研发支持单位、系统内外的电力产业公司和电力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优秀成果输出到产业单位,并按照国网甘肃省公司职工创新成果“6+1”多元化转化模式的要求,引入股权分配、授权加工、技术买断、期权分割、兼任授权企业CTO、推进集体产业深加工、建立职工创新发展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实现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从创意培育到研发落地再到价值增值的“绿色通道”。

目前,兰州供电公司已对近5年来取得实物成果、有应用转化价值的36个项目建立了身份信息档案,完成“0.4KV移动配网不停电并机并网装置”等8项知识产权成果价值评估工作,预计转化收益超过130万元。

对接电力行业市场架设鹊桥

针对过去那种一边是职工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迭代出新,一边是成果转化只是公司内部“墙内开花”的现象,兰州供电公司依托国网公司职工创新展示交流平台,实现优秀创新成果在行业内的展示、交流、查询和更新立项功能,从创新创意提出之时就杜绝重复研发的可能。

他们通过现场发布会、现场成果展、网络展示区、成果画册、创新成果竞拍等形式,逐步建立由专业部门、创新团队、职工技协、产业单位、国网电商构成的产权转让、成果转化、股权交易的桥梁,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表彰奖励、薪酬分配、晋职晋级挂钩,努力打通职工成长成才的“第二通道”。

同时,探索建立基层创新团队和兄弟单位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联盟机制,在工艺流程、安全性能、技术含量、使用便捷等方面进行更新换代。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兰州供电公司从提高成果自身识别度、多元转化模式探索、畅通行业转化桥梁等措施为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近日,郭锐团队主创的《一种机械防人身触电技术装置》还斩获中国职工技术协会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全景智能监控系统》获得第五届全国设备管理协会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郭锐创新团队成员马俊武说:“这两个项目获奖后,又与企业签订了孵化协议,我们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呀。”

标签: 供电公司 金属铠装 源源不断